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王与马,共天下
魏晋士族的兴起及个体意识的觉醒上一章讲,魏晋南北朝是一个一方面分裂动乱一方面又自由活泼的时代,造成这种两面性的根本原因,是中央政权的相对弱势和地方势力的相对强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其中的因素当然很多,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自东汉以来,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级,历史学家通常称之为“士族阶级”
。
士族阶级到魏晋时代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若干士族变得很庞大,几乎垄断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资源。
讲到士族,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到董仲舒。
他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经他改造过的儒术成为汉帝国的国家意识形态。
同时他又建议汉武帝兴办太学。
太学本是古已有之,是天子和皇族受教育的地方,规模并不大。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后,就把太学办得很有规模,到东汉末年,甚至庞大到有三万多名学生。
由于独尊儒术,所以太学里只教儒家的五经,也就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每一经都找当时最优秀的学者来教,这些老师叫“五经博士”
,学生则主要是贵族青年和官员子弟。
这些受过太学教育的人成为汉王朝文官的来源,汉武帝以后的文官几乎全是从太学中选拔的,所以汉朝太学有点像我们今天的中央党校。
当时太学的老师和学生是全国最有学问的人,又是最有可能当官的人。
因为中央一级除了太学以外没有别的学校,地方上虽然还有些官学,但规模不大,水平不高,所以一般人很难接受好的教育,那么太学的师生就变成当时社会文化资源和政治资源的垄断者。
而且这些人的家族往往会世代相传,代代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代代都有人在朝廷里做大官,读书和当官是其两个重要标志,所以这样的家族就叫作士族。
“士族”
的“士”
最早指贵族当中最低的一级,春秋以后逐渐演化为有知识能办事的读书人的代称。
由于皇帝的恩赐和法律的偏袒,这些士族往往得到很多的土地,又享受免税的权利,许多农民也自愿地投到这大树底下来找荫庇,成为这些士族的佃客。
士族就这样雪球般越滚越大,逐渐形成一个个庞大的家族,人数可以多到几百甚至几千。
这几百几千人连同大片的土地,就变成在经济上自给自足的一个个集团,甚至还拥有保卫庄园的武装力量。
我们在《水浒传》中读过“三打祝家庄”
的故事,祝家庄就有点像这里所说的士族庄园。
大士族的形成除了从太学出身以外,当然还有别的途径。
有些家族开始可能只是地主或商人,靠土地或经商而致富,变成地方上的强宗大族,不一定有什么文化。
但是他们有很强的经济实力,自然就可以培养子弟读书,于是慢慢也就有了文化,并且进入官场,最后也演化成了大士族。
在汉末,已经有一些这样的大家族。
袁绍、袁术的家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史书记载袁家是“四世五公”
,“四世”
就是四代,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子,“五公”
白天人走路,晚上鬼坐车。未至莫停车,否则魂不留。...
我要问这天,谁为正,谁为邪!这世间,我若为正,苍天有情!我若为邪,诸世可灭!烛天老魔孙任健遭遇正魔两道围攻,自爆身陨,重生回到五千年前,地球末灵时代。这一世,他将不再留有任何遗憾!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欲自然不折心!...
八千年前,赵乾受人陷害,含恨而走,八千年后他证得金仙神位而归,八千年时空逆转,他还是那个十七岁的小子,时间只过去了十天,岁月在他心中打下烙印,却没能在他脸上留下痕迹,谁也不知真相,只知那十七岁少年武力超绝无人可敌,只知那少年医术高超可起死回生一代金仙驾临人间,醉卧红尘!...
...
她轻轻抚摸着每一件奇珍异宝,感受着上面的灵动,感受着一幅幅画面她是一个当铺女掌柜,她身处动荡乱世,自己,家业,心爱之人她最终到底作何选择?...
夏和畅一朝穿越成为京城有名的草包,而且还是断袖!论史上最穷官二代,发家致富成为大地主的故事。换了芯子的夏和畅依旧不改爱美男的爱好,只是多了一个男女通吃的爱好,一改往日懦弱性子,开始霸王硬上弓了。什么?皇上要让她做驸马?这时,位高权重的苏首辅不淡定了,在大殿上公然承认自己被夏侯爷掰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