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未若柳絮因风起
魏晋时代妇女的故事
谈魏晋风流,若只谈男人不谈女子,是不公平的,至少是不完整的。
连当时的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里都有一篇《贤媛》,我们总不能还不如那时的人吧。
一个时代妇女们的活动,尤其是见于记载的,往往很能说明一个社会的活力和开明程度。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社会里,妇女的地位普遍很低,史书上除了后妃传以外,顶多还有些节妇和孝女的故事,妇女们的其他活动是见不到的。
史书以外,别的书籍也大抵如此。
只有在思想比较自由、社会相对开明的时候,妇女们的活动记载才会多一点。
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的时期。
那时大士族繁荣昌盛,文化教育都在士族内部进行,于是一些贵族妇女就沾了光,不少人受过良好教育,表现出令人难忘的才智,言行上相对于其他时期也有较多的自由。
我在文会那一章里讲过谢家子女聚会谈文的故事,其中就有一个著名的才女谢道韫,她的故事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谢道韫是东晋人,生卒年无确切资料,一般认为生活在339—409年之间。
父亲谢奕是谢安的哥哥,所以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
她是老大,有好几个弟弟妹妹,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谢玄,他在淝水之战中立过大功。
她后来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谢道韫在充满文学艺术气息的王谢两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天分又高,所以能诗能文,且有文集传世,可惜今天已经看不到了。
我们现在还知道的就是她那一句咏雪花的诗“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为记载在《世说新语》(见《言语》第七十一则)中得以流传下来,从此有了“咏絮之才”
这个成语。
谢道韫不仅能诗能文,还能清谈,这一点尤其了不起。
因为清谈不是一个人的事,实际上是一种学术社交活动,而当时女子几乎不可能进入这样的社交圈,这跟十七、十八世纪的法国文艺沙龙是不一样的。
《晋书》里的《列女·王凝之妻谢氏》就记载了她的两个关于清谈的故事。
一次是替小叔王献之解围:凝之弟献之尝与宾客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解围。”
乃施青绫步障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另外一次是晚年跟会稽太守刘柳的清谈:自尔嫠居会稽,家中莫不严肃。
太守刘柳闻其名,请与谈议。
道韫素知柳名,亦不自阻,乃簪髻素褥坐于帐中,柳束脩整带造于别榻。
道韫风韵高迈,叙致清雅,先及家事,慷慨流涟,徐酬问旨,词理无滞。
柳退而叹曰:“实顷所未见,瞻察言气,使人心形俱服。”
道韫亦云:“亲从凋亡,始遇此士,听其所问,殊开人胸府。”
可惜这样一个才女却嫁了一个笨蛋王凝之。
谢道韫嫁到王家之后,很不满意,回娘家时大发牢骚,说:“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复有封、胡、羯、末。
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阿大是谢尚,中郎是谢据,他俩是谢道韫的叔父辈,封、胡、羯、末分别是谢韶、谢朗、谢玄、谢渊的小字,都是谢道韫的兄弟辈,古人把堂兄弟叫“群从”
(“从”
读“纵”
)。
无论是长一辈的谢尚、谢据,还是同一辈的谢韶、谢朗、谢玄、谢渊,都是相当优秀的名士,没想到自己却嫁了个远远比不上诸谢的王凝之,也难怪才女谢道韫满腔怨气。
更惨的是,王凝之笃信五斗米道,孙恩造反时,担任守城将军的他居然不好好设防,说已经请了鬼兵相助,结果自然一败涂地,自己脑袋也搬了家,连带四个儿子也一起赔了进去。
白天人走路,晚上鬼坐车。未至莫停车,否则魂不留。...
我要问这天,谁为正,谁为邪!这世间,我若为正,苍天有情!我若为邪,诸世可灭!烛天老魔孙任健遭遇正魔两道围攻,自爆身陨,重生回到五千年前,地球末灵时代。这一世,他将不再留有任何遗憾!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欲自然不折心!...
八千年前,赵乾受人陷害,含恨而走,八千年后他证得金仙神位而归,八千年时空逆转,他还是那个十七岁的小子,时间只过去了十天,岁月在他心中打下烙印,却没能在他脸上留下痕迹,谁也不知真相,只知那十七岁少年武力超绝无人可敌,只知那少年医术高超可起死回生一代金仙驾临人间,醉卧红尘!...
...
她轻轻抚摸着每一件奇珍异宝,感受着上面的灵动,感受着一幅幅画面她是一个当铺女掌柜,她身处动荡乱世,自己,家业,心爱之人她最终到底作何选择?...
夏和畅一朝穿越成为京城有名的草包,而且还是断袖!论史上最穷官二代,发家致富成为大地主的故事。换了芯子的夏和畅依旧不改爱美男的爱好,只是多了一个男女通吃的爱好,一改往日懦弱性子,开始霸王硬上弓了。什么?皇上要让她做驸马?这时,位高权重的苏首辅不淡定了,在大殿上公然承认自己被夏侯爷掰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