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鸾翮有时铩,龙性谁能驯?
魏晋士人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上一章我们说过,谈到魏晋南北朝,就不能不提到士族阶级。
而谈到士族阶级,就会想起名士。
名士这个词用到今天,已经有些揶揄的味道了,比如我们常常把穿着不修边幅与言行不大检点称为名士风度。
其实这个词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是响当当的,指的是士族阶级中的精英分子。
一个人要得到名士这个称号是非常不容易的,光是名气大还不行,要学问、德行、才情都足以令人折服才行。
东晋文人袁宏写了一本《名士传》,从魏初到他那个时代一百多年间,才选了十八个人。
正始名士三个:夏侯玄、何晏、王弼;竹林名士七个:嵇康、阮籍、向秀、山涛、王戎、刘伶、阮咸;中朝(即西晋)名士八个:裴楷、乐广、王衍、庾敳、王承、阮瞻、卫玠、谢鲲。
这些都是大名鼎鼎、才华盖世、德足服人的时代精英。
这十八个人中,又以竹林七贤最为有名,他们的故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流传甚广。
说起嵇康,我们很容易就想起《广陵散》。
《广陵散》又叫《太平引》,“散”
和“引”
都是琴曲的类别,《广陵散》或《太平引》是一首琴曲的名字。
嵇康是被司马氏杀的头,临刑之时从容不迫,从他哥哥嵇喜手里拿过一把琴,弹了一曲《广陵散》,弹完叹一口气说:“袁孝尼(嵇康的外甥)曾经让我教他弹这个曲子,我当时没教他。
唉,从此以后没有人会弹这支曲子了!”
原话是“《广陵散》于今绝矣”
。
所以“广陵散绝”
就成了一个成语,后世诗文常常用到。
今天汉语中还有两个词“绝唱”
“绝响”
,也是从这个故事中衍生出来的,美得不得了、从此再也听不到或没有能与之媲美的曲子,就叫绝唱、绝响,比如鲁迅就曾经称赞司马迁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
。
因为嵇康说了“广陵散于今绝矣”
这句话,许多人就认为《广陵散》真的就此消失了,但是据学者考证,《广陵散》的古曲至今还在。
绝的不是《广陵散》,而是嵇康弹奏《广陵散》的特殊技法。
今天重点说的不是音乐,而是嵇康这个人。
嵇康为什么会被杀?他犯了什么罪?他被杀头时为什么那么从容不迫,视死如归?
嵇康这个人,真正是可以称为名士的典范的。
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中,无论从哪一方面看,他都可以说是第一流的人才。
鲁迅就非常喜欢他,花了很多时间亲手搜集、校对,辑成了一本迄今还是最完备的《嵇康集》。
说嵇康无论哪方面都是第一流的人才,有什么证据吗?当然有。
首先,嵇康是一流的思想家、哲学家,在魏晋玄学上是王弼和郭象之外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次,嵇康是第一流的文学家,他的诗很好,散文更好,尤其说理散文几乎可以说是千古一人,韩愈、柳宗元都无法与他相比;嵇康又是一流的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琴弹得非常好,还写过一篇专论弹琴的《琴赋》,他的《声无哀乐论》则是中国第一篇关于音乐理论的专文,直到今天还有影响;嵇康也是一流的书法家,书写的“五经”
白天人走路,晚上鬼坐车。未至莫停车,否则魂不留。...
我要问这天,谁为正,谁为邪!这世间,我若为正,苍天有情!我若为邪,诸世可灭!烛天老魔孙任健遭遇正魔两道围攻,自爆身陨,重生回到五千年前,地球末灵时代。这一世,他将不再留有任何遗憾!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欲自然不折心!...
八千年前,赵乾受人陷害,含恨而走,八千年后他证得金仙神位而归,八千年时空逆转,他还是那个十七岁的小子,时间只过去了十天,岁月在他心中打下烙印,却没能在他脸上留下痕迹,谁也不知真相,只知那十七岁少年武力超绝无人可敌,只知那少年医术高超可起死回生一代金仙驾临人间,醉卧红尘!...
...
她轻轻抚摸着每一件奇珍异宝,感受着上面的灵动,感受着一幅幅画面她是一个当铺女掌柜,她身处动荡乱世,自己,家业,心爱之人她最终到底作何选择?...
夏和畅一朝穿越成为京城有名的草包,而且还是断袖!论史上最穷官二代,发家致富成为大地主的故事。换了芯子的夏和畅依旧不改爱美男的爱好,只是多了一个男女通吃的爱好,一改往日懦弱性子,开始霸王硬上弓了。什么?皇上要让她做驸马?这时,位高权重的苏首辅不淡定了,在大殿上公然承认自己被夏侯爷掰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