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三玄是清谈所依据的基本经典,就是《周易》《老子》和《庄子》。
这三本书是先秦经典中最富于哲理的书,涉及宇宙、社会、人生、人性等各方面的基本问题。
谈士们从这三本经典中抽出一些基本观点来进行辩论和讨论,所以清谈又称谈玄,就是这个原因。
清谈中还常常会涉及各家注解异同的辩论。
第二,名家学说。
名家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逻辑学家。
但是在中国传统中,名家经常被曲解,常常被当作诡辩家,因为他们常常提出一些超出一般人常识范围的命题。
名家中有个人叫公孙龙,他就提出好几个这样的命题,例如“白马非马”
“指不至,至不绝”
“离坚白”
等。
还有一些名家,包括庄子的好朋友惠施在内,则提出另外一些命题,例如“合同异”
“天与地卑,山与泽平”
“卵有毛”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之类。
这些命题并非诡辩,其实包含了很深奥的哲理,又很容易引起有趣的辩论,所以是清谈家们很喜欢的论题。
第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思想家们提出的新的哲学命题及其论辩。
例如我们前面讲过的“圣人有情无情之辩”
“才性之辩”
,又如“有无本末之辩”
“自然名教之辩”
“性情之辩”
“君父先后之辩”
等。
其中“有无本末之辩”
与“自然名教之辩”
是当时最著名的两大辩论,牵涉现象和本质的问题、宇宙万物存在的根本依据问题、儒道异同及孔老高下问题。
经过这两大辩论,本来看起来互相对立的儒家和道家,终于有了融合的可能。
从此,融合儒道、儒道互补就成为魏晋时期的主流思潮,并且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格,也奠定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基本文化人格。
第四,东晋以后的清谈还常常以佛理为论题,这样就把外来的佛教带进了中国知识精英圈中,逐渐中国化,到隋唐时盛极一时,变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也就是禅宗。
第五,到清谈后期尤其是南北朝以后,儒家的礼和律也常常成为清谈辩论的对象。
例如丧礼,父母死了,儿女要怎样守孝?守多久?祖父死了,做孙子的要守多久的孝?祖母死了,又要守多久的孝?这之间应该有什么样的区别?什么情形之下可以免守?古人叫“夺情”
。
律也一样,犯什么样的罪要怎么处罚?什么情形之下可以免罚?等等。
古人在这些方面,尤其是礼的方面,是讲得很细的。
白天人走路,晚上鬼坐车。未至莫停车,否则魂不留。...
我要问这天,谁为正,谁为邪!这世间,我若为正,苍天有情!我若为邪,诸世可灭!烛天老魔孙任健遭遇正魔两道围攻,自爆身陨,重生回到五千年前,地球末灵时代。这一世,他将不再留有任何遗憾!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欲自然不折心!...
八千年前,赵乾受人陷害,含恨而走,八千年后他证得金仙神位而归,八千年时空逆转,他还是那个十七岁的小子,时间只过去了十天,岁月在他心中打下烙印,却没能在他脸上留下痕迹,谁也不知真相,只知那十七岁少年武力超绝无人可敌,只知那少年医术高超可起死回生一代金仙驾临人间,醉卧红尘!...
...
她轻轻抚摸着每一件奇珍异宝,感受着上面的灵动,感受着一幅幅画面她是一个当铺女掌柜,她身处动荡乱世,自己,家业,心爱之人她最终到底作何选择?...
夏和畅一朝穿越成为京城有名的草包,而且还是断袖!论史上最穷官二代,发家致富成为大地主的故事。换了芯子的夏和畅依旧不改爱美男的爱好,只是多了一个男女通吃的爱好,一改往日懦弱性子,开始霸王硬上弓了。什么?皇上要让她做驸马?这时,位高权重的苏首辅不淡定了,在大殿上公然承认自己被夏侯爷掰弯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