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点头后,继续翻阅着,只是越翻越心惊。
他之前在医馆出事那次,是有看过内地药典的规定的。
所以知道上面的规定,附子的用量一般在9克左右。
而王忱这里,所有罗列出来的处方,最少用量都在15克。
比如四逆汤,甘草30克(炙),干姜22克,附子一枚(15克),生用去皮,破八片。
生用的字样倒是没有对沈毅产生影响。
因为他并不清楚,生用和炮用的区别。
只是对这个里面最低用量都在原来的一倍半,有些咋舌。
翻阅到最后,他看到有汉制度量衡同当代换算。
1斤等于16两等于248克等于液体250毫升。
1两等于24铢等于15.625克。
......
1升等于10合等于200毫升。
同时还有些特定药材的剂量换算。
梧桐子大等于黄豆大小。
半夏一升等于130克。
附子大者1枚等于20-30克。
附子中者1枚等于15克等等。
这些他没觉得有什么,只是看到后面还有明清度量衡同当代换算,就有些没有看明白。
“这里为什么还要同明清做换算?
你用的伤寒论不是汉朝的书吗?”沈毅指着书中的文字问道。
沈毅的问题,王忱很好回答,只是这个问题却先让王忱苦笑了一下,随后才做出解答:
“如果是真正的伤寒杂病论,肯定是不需要写这个换算比例的。
但这本书因为流传的时间太长,中间不是出现了失传的问题吗?
后来被拆分成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这中间就出了些问题,这些考量的人并不清楚汉朝的度量衡。
而有恰好遇到其中的某个方子出了缺失。
怎么呢?他们就自己根据用药的情况,来加上的这个药。
比如防己黄耆(芪)汤,这个方子。
我们看到的时候就已经是,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炙,白术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
这中间的白术七钱半,显然不是汉朝时的计量单位。
而是后人添加上去的。
可能当时被虫蛀了,或者什么其他的原因,反正这个白术的用量不见了。
只能后人给增补上去。”
听过王忱的解释,沈毅感叹道:“果然什么东西想流传几千年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这种关乎民族生死的东西都会有缺失,那些古文献缺失厉害也在常理之中。”
感叹完,沈毅突然想到,既然现在有了出土的度量衡为什么不改过来?
随即他问出了自己的疑问。
“现在有度量衡了,应该可以推测出来原方是什么剂量吧?
为什么不改过来?
就这样单独一个在上面,万一后来者以为,这整个方子的都该按照明清的剂量来算呢?
那这些对的药剂量不是就会大的离谱?”
“是能推断出来,就说这七钱半,原方的话应该是二两。
改也没什么问题,但这里不改也是有用意的。
可以检查学生有没有认真学。
还能告诫所有中医人,传承之艰,由此可见一斑。
另外这也是表达对那些将着作传承下来的前人的尊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