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孟姜女这个话题,秦放歌跟她们能聊的也很多,他的观点也是相当宽容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在历史的大势之下,也不能指望普通人甘愿牺牲自我,为集体做贡献对吧!谁愿意当那些个倒霉蛋?
总之,也是让姑娘们越发觉得生在现代很辛运,哪怕也是有很多问题存在的,但起码,衣食无忧,也不用成天担心人身安全之类的。
《孟姜女》这样的音乐作品,本来就是民族音乐作品。
改编成适合她们锦瑟华年乐团演奏,肯定没问题。
但不用说,秦放歌肯定还是让她们自己动手进行改编啦!
韩薇才不嫌弃也是说:“反正遇到问题找老公就好对吧!”
秦放歌点头,“但我也要说好了,你们能力范围内能解决的我可不会出手帮忙的。”
“知道啦!”韩薇点头道,低音提琴协奏曲嘛!她肯定是最喜欢的。
陈天虹和加奈子也为她感到高兴,同时,她们都在期待着,“到我们大师课的时候,也是有协奏曲的,对不对呀,好老公!”
韩薇的想法还更多,“也会有独奏的,练习曲什么的都好!”
秦放歌说是有这样的想法,高兴不已的陈天虹要不是正在开车的话,肯定跑他身上亲他一万遍了。
她们可都不会嫌弃自己学习乐器的作品数量太多,本来像是琵琶呀二胡呀这样的民族乐器的协奏曲就不多。
哪怕这并不算秦放歌单独送给她们的礼物,而是对所有学习每种乐器学生的礼物,她们也是其中之一的,包括在其中的呀!
秦放歌的博爱她们早就见识到了,他也总说这他身为作曲家的责任,他也是在朝着历史上那些伟大的作曲家努力!
陈天虹她们这些学习音乐的学生们,东西方音乐史都是必须学习的。历史上那些个伟大的音乐家们,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天才,一生创作的作品也简直不计其数。
比如最天才的弗雷德,到秦放歌这般年纪的时候,创作的音乐作品,比他还要多得多。
这些作曲家们,也真是以作曲为工作的,每天都在努力写作。特别以勤奋“劳模”的“西方音乐之父”巴顿,作品数量多得更是让研究他的专家学者们都头皮发麻,更别说普通的音乐学生了!
秦放歌以这些为伟大作曲家为榜样,激励自己努力工作,他也说了,很多作品其实就在那里,他只是拿出来罢了!也更被当成他是天才甚至是神仙的最佳证据。
特别在陈天虹加奈子她们这样学民族音乐的学生眼里更是如此,秦放歌给她们的民族音乐作品,都是在其他地方根本找不到的。何况,秦放歌经常是为她们量身打造,想抄都找不到地方抄的好不好!
韩薇对“孟姜女”这样题材的音乐自是特别喜欢的,对她来说,越悲伤阴郁,越惨绝人寰她就越是兴奋。
她的这种心理,也是锦瑟华年乐团其他姐妹都知道的,看看当初她要秦放歌为她写的生日礼物是什么就知道了,《楼兰新娘》,穿越千年的生与死。
这些秦放歌送给她们的生日礼物,都练习了这么久,很快,只要她们自己觉得练习好了的话,也都是会陆续搬上舞台的。这之前,自然也是要先跟乐团姐妹合练的。
因为基本都是协奏曲,光是独奏的话,还是会欠缺很多内容的。只有一件乐器的独奏,所能表现的东西,肯定是不如协奏曲,加上乐团一起来得丰富多姿。何况,民族乐器又不像钢琴小提琴古典吉他这样,一件乐器只要技术到家,演奏出一个乐队的效果都是可以的。
就算是学钢琴小提琴的,也不是大家都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能把协奏曲自己负责的钢琴小提琴部分演奏好,就已经相当了不起。没影的事情,还是不要想太多的好。
到音乐学院停车场,几个姑娘在车里都跟他来了个口勿别,陈天虹还笑着说:“给你留下我们的味道先!”
加奈子和韩薇都嘻嘻乐,陈天虹还让韩薇看好他,也说是督促他做个德艺双馨的好老师。
然后,秦放歌自己带低音提琴先去音乐厅。
韩薇几个姑娘一起走,她的低音提琴在老教学楼201教室,她们的排练室里呢!加奈子还说他都有好些时间没有去201看她们了。
秦放歌也只是讲有时间的话就会去看看的。
这天的音乐厅,同样是相当热闹的。
现在学生低音提琴的学生,虽没有学习其他提琴家族小提琴大提琴中提琴的数量多,但架不住基数大,“天才学生”仍旧是一抓一大把的。
希望能够接受秦放歌指导,来上他“大师班”的学生,报名的数量可是相当多的。最后也还是精挑细选出来,有机会到现场,哪怕不上课,看看秦放歌都是极好的呀!
不过今天的低音提琴大师班课程,下午的才是“秦放歌国际低音提琴大师班”,晚上的大师班,则是把“国际”两个字给去掉了。说到底,还是学习民族音乐,练习民族乐器的学生,基本都是国内的学生啦!
大家也是在报名的时候就清楚的知道,今天的两场低音提琴大师班的不同之处。
秦放歌抵达的时候,学生和家长们差不多都到齐了。
上午还是惯例的彩排时间,彩排没开始之前,学生们也都先把各自的乐器调试好,也是格外热闹。
可秦放歌一到,音乐厅里的乐器声顿时就停了下来,但里面并没有变得安静,学生和家长,还有老师们都跟他打招呼,“秦老师好!”
“大家早上好!”秦放歌也是礼貌的回应他们。
众多学生中,秦放歌一眼就见到了其中的国际学生,来自毛熊国的二十岁学生伊万诺夫,是华夏音乐学院的交换生。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两国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都是相当频繁的。
秦放歌恩师周秀英最早出国就是去毛熊国学习并闯下诺大的名头,中国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