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时让出来,让沈鸿烈大显身手去了。他自己则专注于如何在大局上统筹海陆军的协调发展,用一位伟人的话说就是“迈方步,思考些战略问题”。
他想的问题深而广。
为了未雨绸缪,他在各方军阀都扩充陆军的时候提前对海空军人员进行了培训,也在尽可能的时机稳步扩充海军的力量。在他看来,在国家尚未统一,陆军还是目前最迫切的力量时,不宜花费大笔宝贵的财力去大规模扩充海军。
原因很简单:中国与海军列强的差距不是一点点大,追赶也要讲究取巧,要做到弯道超车,不然他穿越的优势何在?目前各国的军舰,除了装备在逐渐提升外,与一战前几乎没有差距。重复制造这样的军舰,即使有能力,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回忆后世中国海军的强大之路完全可以借鉴:不追求数量的多寡而是以更多的培养人才为重点,宁可让人等装备而不让装备等人被证明是一条很适宜的发展学说。集中力量通过少量军舰的研制、改进使中国慢慢缩小与大国海军的差距,在提升造船工业实力的同时赶上他国的脚步,争取在国力强盛时实现“下饺子”,一步到位。
所以他决定花大价钱在武汉筹建一所造船厂,军民两用:通过造民船促进交通提升地方经济,也积累技术经验和对配套企业实施改进;先从仿制小型炮舰开始,待时机成熟时通过改进然后做到自研,从小吨位到大吨位,从长江到近海再到远洋。
这些举措,在江西平定后可以安全实施了,因为湘鄂赣皖连为一体后,在多水的这些区域,小型的炮舰对陆军很有支援作用。
大局已定后,张汉卿对华中人民军进行了改组。
将旧安武军一个旅与王都庆混成旅组成人民军第10师,调升兰州军区第3师副师长赵鸣皋为第10师师长。以靳云鹗混成旅为核心新建第11师,靳任师长。
湖北自治后已处在人民军掌控中,为便于军事上之统一安排,改湖北第1师为人民军第12师,师长仍为赵荣华。
狡猾的孙传芳见各省的降将改编的改编、撤换的撤换,唯恐自己的这一师也会殃及,主动向张汉卿请调到赣南以收复未平之地,实则远离“祸源”。
张汉卿早知此人心志,适逢各处降兵降将改编,也不想在此时对他有过份紧逼情状致其翻脸,于是电请其为赣闽浙边防使。
在10月时,因为福建发生驱逐闽督李厚基战争,孙传芳奉张汉卿之命率军从湖北经江西入闽,于1923年3月19日任福建军务督理,也算暂时远离了张汉卿这祸根。
自1919年亲率“安蒙军”进入外蒙古始,张汉卿先后攻克陕甘宁疆鄂皖湘与半个江西,所辖人民军也急剧扩充到了13个整编师,从数量上已经超过了奉军的10个师。
唯一的不足是这13个师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改编或整编俘虏、招募新军产生,真正的精锐却只有裴春生的第1师和张诚德的第4师。
其余各部或因未接收到重装备而只是一个空头的步兵师,或未来得及完成人民党的学生军的改编而使事实上的实力只能作为地方保护军,缺少攻城野战能力和经验。
这个时候的人民军,只能说是人民军的架子,离张汉卿所相像中的现代军队差之甚远。
这样,一支貌似强大的军队和数个尚未完全控制住的省份,构成了人民军根基不稳的事实。这也是吴佩孚能够不怵于人民军的数量而仍有与奉军叫板的底气所在。万幸的是,虽然人民军不咋地,但是他们所碰到的对手更不咋地,一来二去,竟然成就了少帅的辉煌!
张作霖对于乃子的成就是非常关注也花了大力气支持的:华中与东北相隔甚远,又有直系夹在中间,为使张汉卿的军队实力增强,他不惜万里,通过西北走廊把新造的大炮与机枪等重装备运给人民军。
这时候的奉军10个师,已经完成了标准化配置,不但师下都装备炮兵团,团也配置了迫击炮连。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合格的军政人才是需要漫长过程的。在经历了人民军大扩充后,张汉卿明智地选择了训兵而不是再行扩建。
可喜的是此时国内局势平静,吴佩孚只在默默地厉兵抹马。人民军利用这难得的和平时期,把一批批部队的中高级军官安排到武汉军校轮训,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