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又牵扯到另外一个问题,开具兑票这一票据的三大商团,会不会因此而感觉利益受损。毕竟在以前没有足够货币的情况下,大额的交易,以及许多中小额的现金交易,都是依靠这些商团签发的兑票来进行。
而且兑换各种杂银和铜钱,又是一笔收入。帮人家存储银钱,这时代可没有什么利息的,还要收保管费呢。一来二去的,因为朝鲜没有充足的货币,以及直接在市场上流通的白银这一一般等价物分布相对不均匀等原因,反倒叫包括以前京商团在内的诸商团发了财挣了钱。
一旦开始大规模的鼓铸铜钱,以每年五十至七十万贯的速度投入市场,用不了几年,市场就能有相对充足的一般货币供应。
随后就是白银的问题,杂银的银含量各不相同,重量又乱七八糟,在现实的使用中根本没有办法直接使用。需要在每次使用的过程中,用戥子重新称量计算,才能将实际的含银量和价值估算出来,非常浪费时间。
这也是为什么大额交易中都是使用兑票的缘故,除了白银沉重之外,就是因为杂银不好测算的缘故。其实整个市场一直期待一种价值恒定的白银,但是汉阳朝廷自己掌握不到这么多现银,所以始终也不能推动此事。
现在情况出现了相当的变动,因为天下承平,海内四安,朝鲜人参的对清输出量居高不下,日益增加。每年仅此一项就能为朝鲜带来超过三百万两现银的直接收入,其中的二百万两会在转年用于购买清国生产的各类物资而回到清国。但是尚有超过一百万两的现银,就这样留在了朝鲜的市场上。
本次抄家能抄出大量白银,也有清国白银大量流入的原因在内。这同样使得汉阳朝廷也逐渐开始掌握到数额不菲的现银,拥有了改铸杂银,推入市场的本钱。
理论上来说,并不是洪景来在考虑铸造货币的事情,而是整个市场和朝廷其实都有改铸货币,推行新通货的共识和需求。只是此前的条件不算成熟,且执政的宰相们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维,不愿与涉足于此。
毕竟历朝历代有的是先例,一旦朝廷开铸新钱,要是不如旧钱完美,或者铸造了什么当五当十钱,那绝对是遗臭万年,被全国痛骂。
不仅如此,还可能导致市场出现紊乱,百姓因为消息渠道的闭塞,出现哄抢甚至打砸的行为,那汉阳一乱,洪景来就是不想背责任也要背责任了。指不定保王党趁此机会就疯狂上书,逼迫洪景来辞职,也不是不可能。
大致思索了一个腹案,洪景来这便草草写下了一个方案。但是暂时咱们不准备把这事情往外抖露,过往的那种铸造钱币的方式不仅有相当的损耗,且成本相对较高。现在已经是新时代了,朝鲜有会制造蒸汽机的工匠,有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北学生,完全可以用更先进的方式来铸造货币。
比如冲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