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5年。
第四野战旅在攻占临潢府后,稍作休整,又继续西进,沿着潢水(西拉木伦河)河谷穿过了大兴安岭,来到了西侧的大草原上,在潢水源头处建立了“潢源营地”。
潢源营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不但处于东西草原间的交通要道上,还是漠南漠北的分界处。
自古以来,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爱恨情仇便是中原对外战争的主要戏份。而谈到对北的战争,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巨大的自然地貌——戈壁。
戈壁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化地区之一,南抵黄河和青藏高原,西至天山,东部接近大兴安岭,几乎堵住了传统汉地的大半个西北部。
这么一片巨大的沙漠,对古代的军事地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好处来说,这片大漠限制了游牧民族的生存,减轻了汉地的军事压力,只需要重点防守几处关键地区即可,避开了四面皆敌的局面。但从坏处来说,这片荒芜之地又限制了中原王朝向北主动出击,每次把敌人赶出漠南,他们又就逃回漠北,百年后又有一支强悍部落崛起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而且这茫茫大漠虽然令人望而却步,但也不是真的绝地,每每都有豪雄率领部民自戈壁之中突然冒出来,打中原军队一个措手不及。所以中原王朝才经常会修建横亘整个北方的万里长城,以防备这些概率很低但不可不防的突然袭击。
由于戈壁的存在,可以把茫茫北地分为漠南、漠北两部分。漠南就是后世的内蒙古,水草丰美,人口和牲畜承载力都较高;漠北则大致是外蒙及以北(有没有这个“及”都差不多,再北就真没几个人了),生存环境恶劣,即使是21世纪都只有三百万人口,古代就不用说了,但这种苦寒之地也往往能出最坚韧的战士。
自古以来,征服漠南相对容易,只要培养一支强军,以汉地的资源为依托,很容易就能在距离较近环境也较好的漠南草原上站住脚跟。但想征服漠北就难如登天了——因为这真的是在“登天”,以百万民夫为十万军队运输补给,这十万军队里又有九万还是要用来运粮草,真正作战的也就一万而已,仿佛垒人梯一样垒到天上去,稍微出了点纰漏就全军崩溃,即使成功也没法在漠北建立长期统治。
虽然艰难,但是东海人想达成控制草原大漠进而恢复晋陕水土的目标,这个漠北是非得控制不可了。但一口也吃不成个胖子,不能好高骛远,先从漠南搞起吧。
之前说戈壁“东部接近大兴安岭”,这个接近点,就是潢源营地附近了。自潢源营地再往西一百多公里,就是戈壁沙漠,所以这一线就是漠南漠北的分界线。传统来说,虽然大漠之中也有通行的途径,但一般人没事不会去里面折磨自己,北上南下都是沿着东边这一百公里的草原地带行进的。也就是说,只要控制住了潢源营地附近,就是控制住了漠南漠北交通的大门。
当然,光有这么个孤零零的营地,也没法堵住上百公里的广阔地域。所幸之前的蒙元已经打下了不错的基础,在潢源营地西南一百公里处经营了开平、桓州二城,前者位于燕山北麓,后者接近大漠边缘,一右一左卡住了漠南水草丰美之地的大门。开平城之前已经被东海军攻占,桓州尚有元军盘踞,只要再把这个问题解决,三个要点相互配合,就能相对稳固地控制这处咽喉之地了。
因此,六月份,东海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燕山旅的两个营自开平向桓州进发,吸引元军的正面,另一边,四野自潢源营地出发,一野自隆兴府柔远城(后世张家口张北县,当年蒙古兴起的关键一战野狐岭大战就是发生在此地)出发,包抄了桓州的后路,打出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歼灭战。
大战之时,绿草茵茵,黄沙漫漫,金戈铁马,锣鼓喧天,枪炮齐鸣,声震千里,铁骑纵横,风云搅动,血流成河,尸横遍野,丢盔卸甲,追亡逐北,周近部族无不震撼臣服。
现在东海军有能力占领漠南——事实上已经占领了一半——但离占领漠北还差得远。想要占领漠北,完成“征服草原”的宏伟目标,所需要的不仅是军事行动,还有政治行动——必须控制足够数量的游牧部落,然后通过他们去占领漠北。
这将是一个旷日持久的工作,需要把草原上的部落一个个找出来,将其打服、册封头人、编户齐民、征血税……如果换了一个传统王朝来,这个工作可能需要几十上百年甚至永远也做不成,但所幸,东海人有不少捷径可取。
7月1日,遥远的北方,阔连海子。
“阔连海子”也即后世呼伦湖,蒙古高原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与黑龙江水系相连,周边水草丰美,是历史上众多游牧民族的发祥地。纵观历史,可以看出这些游牧民族有一个逆时针的迁徙趋势——发源于东北深山老林,...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