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即将崩溃时采取的成功应变,最终确保了诺曼人的胜利。但英军主帅哈罗德的意外身亡或许应被视为转折性的事件。
毕竟在当天的很长时间内英军的防御阵线都未被打破,反倒是诺曼军队曾经发生右翼部队溃退的情况。而诺曼重骑兵对英格兰重步兵的正面冲锋也收效甚微,这也体现了重步兵对重骑兵的防御优势。
此外,在哈罗德指挥下英军步兵长时间保持队列齐整,基本成功地贯彻了战前的防御战略。假如没有这一意外事件发生,即使威廉最终获胜,他也将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从这一角度来说,威廉的胜利有着一定的运气成分。
不过,哈罗德战前准备的不足和战时调度的失误也给了威廉可乘之机。具体来说主要有三点:
此前与爱德华的国王军在牛津郡和伦敦的两次交战让他损失了大量的骑兵部队和精锐,导致他在黑斯廷斯战前无法获得战力上的优势。
他对敌情的错误判断以及仓促鲁莽的进军则增大了军队的作战负担,极大地影响了军队的状态。
作战时缺乏应变能力,从而被拖入到威廉习惯的作战模式之中。
当然,我们不应将战败的责任完全归咎于哈罗德。从根本上说,黑斯廷斯之战的失败其实在1044年前就已注定。盎格鲁-撒克逊末期缺乏有能力的统治者,权势日盛的地方贵族频繁内战,严重地削弱了王国的力量。由此导致原有的征兵制度和地方防御体系彻底失效。
英格兰军队体制存也在的既有弊端。他们的旧有体制显然足以对付军事水平更为低下的威尔士人和苏格兰人,但当对手变为更强大的丹麦人和诺曼人时便往往败多胜少。在与维京人的战争中,英格兰人也曾采取某些革新举措。比如借鉴欧洲大陆对抗维京人的经验,修筑堡垒、组建海军、引入维京战斧这一新式武器等等。但这并不能掩盖英格兰在军事发展上长期滞后于欧洲大陆的事实。
因此,黑斯廷斯之战表面上反映的是威廉在战略战术上的胜利,其更为深层的原因在于职业军队对征召民兵的完胜!
威廉在刚刚占领的土地上休息了一晚上,然后开始了他的诺曼征服工作,他首先派遣一支偏师占领肯特郡的多弗尔港,从而保障了自己海上交通线的安全,毕竟只有黑斯廷斯一个小小的渔港是不够的,后续的物资和援军都需要从多弗尔港这个条件优良的港口转运。
他的军队主力在黑斯廷斯进行了抓紧时间休整,同时等待着英格兰的领主来向他表示服从。
三天后,当他认识到了没有人会来表示服从的时候,他开始抓紧时间向伦敦进军。
此时,围困伦敦的威克塞斯伯爵厄尔.戈德温和他的儿子斯温.戈德温森、托斯蒂格.戈德温森等几个儿子们率领的军队只有不到5000人,其中大多数还是从领地里临时征召来的民兵,精锐数量并不多,面对北方诸侯的威胁和南部登陆英格兰的威廉,他们只有期待着哈罗德率领的大军能取得胜利,他们并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