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特点建立一个集众家所长的,相较于当下有着跨时代进步的制度,这便够了。
而百家势力,正是他规划之中的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
虽然说,这些脱胎于春秋战国的学说还保留着大量的蒙昧与局限,但毫无疑问,这些学说便是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
许多后世完善的东西,究其根源,还是会归结为百家学说的理念。
对于后世而言,项明见识绝对不算渊博,虽然有着无数想法,但倘若真的要付诸于实际,还是需要百家势力的协助。否则,只会不三不四,平添笑柄。
还是那句话,术业有专攻,对于这种专业的东西,项明心中还是小心谨慎的。
好在,自己已经拥有了农家的推崇,名家方面大概也是十拿九稳,诸多学派名义上是百家,实际上真正值得拉拢的,不过两手之数。
其他学说要么是因为大汉的罢黜而消失在历史之中,不复出现,要么是由于传承断绝,虽有传人,却不成势力。
还有便是真正意义上的墙头草学派,唯有自己真正展现出能够一统天下的能力,他们才会投效。
自己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便拥有这两家支持,实际上已经超乎了他的预期。
日后每多一家支持,他便距离自己的目标更进一步,倘若真的存在极其顽固的学派,项明也不需强求。
只要未来能够坐到那个九五之位,项明不相信他们还会如此态度。
可他也知道,之后倘若再有百家势力投效,便不会如同农名两家一样全力支持,肯定会留一些余力在乱世之中辅佐其他势力。
毕竟农家是由于自己的一部《农典》,已经基本承认了他的圣人身份,必定会倾尽整个学派支持自己。而名家则是走投无路,又是被自己所逼迫,才有全员投效自己的可能。
其他势力并不了解自己,甚至说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还大多是试探为主,怎么可能会决定将整个学派的命运交付给自己身上?
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他也并不介意,只要能够有百家势力的人才投效便好。
于是,抱着这样的心态,项明开始思索如何对这些势力进行劝说,包括对方如何安置诸多问题,都需要他系统地做一规划。
他原本以为,制度的建立要等到几年之后,自己拥有一片足以推行制度的势力之后才需要开始规划,却没有想到这么早便开启了这项谋划。
不过好在他书写《工典》的第一部分已经接近尾声,而《工典》三个部分的内容并不相关,他完全可以暂停《工典》的书写,一心完成对未来制度的初步规划。
对未来事宜都进行了一定的打算,项明见天色已晚,便准备离开刺史部,回到自己在历阳的住所。
冬日的黑夜来得极为迅速,刚到申时,便已然全暗,项明手上提一笼灯,走在街上,心中还想着关于百家的安置。
突然间,迎面而来之处,酒气扑鼻,一人晃晃悠悠,出现在项明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