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说来,明朝科举考试分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一般在秋天举行,中秋前后,也就是俗称的秋闱。秋闱之后,中举的士子第一时间就会出发前往京城,参加会试。
凡是能中举的人,基本上算是踏入官场了,大明每届乡试,录取士子只有470人,直隶100人,河南、山东、山西、陕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等布政司各40人,广东、广西各25人,而会试能录取两百多人,基本上二比一的比例。
没有被会试录取的举人,如果不介意的话,回乡之后,也可以充当吏员,九品,朝廷认证的。当然,不是每届只有470人参加会试,往届落榜的人也会参加,越往后竞争越激烈。
中举的士子到了京城之后,还有小半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大部分人并不是专心温习功课,都是走亲访友、拜访名士,或者参加文会,目的很简单,拓展交际圈子,积累名望。
很多来参加会试的人,明知无望也要来凑这个热闹,就是为了结识名流和朝中权贵,如果认识了这些人,就算考不上,也有可能被放个实缺;最不济也认识了朝廷重臣,回乡之后,说一句“我认识**尚书、**侍郎”,当地的官吏、士绅都会给他几分薄面。
今天的宴会,是李景隆主动发起,邀请这些士子的,所以这些人无论能不能榜上提名,都有了很大的资本,无论是仕途还是名望。
李景隆放低了姿态,让众士子很受用,一时间,桌上气氛很是融洽,气氛也热烈了起来。
“能得国公大人相招,乃是我等莫大的荣幸。前些日子国公一首《临江仙》,名震京师,今日能否请国公为我等赋诗一首,以壮声威!”周孟简一直怀疑李景隆的词有猫腻。
李景隆今年都四十多了,才气一直不显于世,他突然间做出一首名震天下的诗词,任谁都怀疑。现在市面上闹得纷纷的《小儿语》,周孟简也看了,他只能用幼稚二字来形容这篇“大作”,完全不符合李景隆文豪的气质。
一听周孟简这话,李景隆心里暗喜,他安排这场宴会,除了笼络曾啓三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装叉!李云睿给了他好多诗词,让他当文豪的。
“呃……”李景隆先是皱了皱眉,低头沉思了一下,脑中不断盘算,李云睿给得诗里面,哪首比较符合现在的氛围。
十多个士子此时齐齐看向李景隆。
李景隆深吸一口气,看了看士子,开口说道,“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里最为著名的一首,被李云睿给了李景隆,如果龚自珍知道了,肯定棺材板压不住了。
“好一个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曾啓听后,不禁觉得精神大震。
在众士子眼中看来,大明刚刚经历过四年的靖难之役,“清君侧”只不过是朱棣争权夺利的一个借口,数十万百姓遭遇生灵涂炭,无数忠臣含冤而死,现在朝堂留下的大臣,大都是屈从朱棣的武力,又或者是投机。这些人迫于朱棣的威势,不敢过多表达自己...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