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进入了琴岛一中。刘方高兴的一点是,这个世界初中只有三年制,这就又少了一年的折磨啊。
讲台上,英语老师正在用带着一点齐鲁味的英语给大家上课。
刘方老老实实地坐在了教室里面。这样的英语老师还不如他的水平呢,他也实在没有再学的必要。这厮此刻正在走神,主要是想一想怎么打发目前这高考前煎熬的时间。
突然,他想起了在飞机上给那个叫孙楠楠的女孩讲的童话故事。对啊,我可以写童话,赚点小钱啊。自己拥有前世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不弄出来绝对对不起自己。说干就干。
刘方第一个就把那个《小红帽的故事》写了出来,因为需要再抄写,所以顾忌不多,速度很快,多半节课的时间就写完了。后面,他又相继写出了《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以及《青蛙王子》。
放学回家后,吃过午饭他就回到了自己的房间在那里字迹工整地把这三篇童话抄写了下来。寄到哪里呢?地址呢?
有了!刘方背着书包提前十分钟出门了,经过报刊亭的时候,他就在那里找童话的刊物,拿起一本《中外童话故事》看了看内容比较符合,恩,就你了。他直接看向最后的联系地址和投稿联系人,用笔记了下来。
进邮局,用零花钱买了信封和邮票,把收信地址和收信人的信息填上。回信地址他犹豫了,最后他为了避免麻烦,还是留了他老妈的地址和姓名。
《中外童话故事》编辑部。
编辑张静干这一行是一个干了十多年的老资格,负责接收信件和稿件的初步筛选工作。今天她依旧打开了一封封各地的来信,需要转给其他编辑的提问、建议,她分别放好。
稿件她也大致浏览了一下,其中有一封信里面有三篇童话,给她印象深刻,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她直接把这封信交给了责任编辑:“老王,好作品,好作品。”
老王也是一个老编辑了,工作兢兢业业,责任心很强。听到张静的话,把信接过来:“我看看。”
一小叠稿件纸都是作文纸,一个个方格那种,字体很清秀、工整。老王点点头,作者很用心。
第一篇的题目是:小红帽的故事。作者的位置写着刘方。
他看向内容。不一会儿就“好好好”的赞叹声从他嘴里不断传出。就这样,他很快看完了这三部童话。
“真是好作品啊。没说的,录用了,这一期就都登载。”老王兴奋地说道。
干编辑的怕什么?怕没有优秀的稿件。最怕什么?最怕没人投稿。《中外童话故事》本来就不是一个影响广泛的刊物,受众范围毕竟单一,那些好作家不屑一顾,赖作家玩不出花样。现在有人投稿,而且一下子就是三篇优秀的稿件,老王很开心。考虑了一下,按照规定,这样的稿件,一般每篇给5-10元。但确实是都很优秀的,可以适当提高标准。这个作者很优秀,需要拉拢,干脆三篇直接给50元吧。
不要嫌弃钱少,这个世界的80年代初普通人每月才几十元的工资,这50元的确给的已经不少了。
新一期的《中外童话故事》走入了千家万户。
一个父亲在给孩子讲述:“从前,有一个喜欢戴着小红帽的小女孩……”
“爸爸,爸爸,这个故事好听,我还要听。我还要小红帽。”小女孩扯着爸爸的胳膊说道。
“好,爸爸再给你讲一遍。回头让妈妈给你买小红帽。”
“……”
一个母亲在给儿子讲《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从前……”
“妈妈,那个白雪公主的后妈为什么那么坏啊?”
“因为她不是白雪公主真正的妈妈,她嫉妒白雪公主比她漂亮。”
“妈妈,为什么……”
“……”
幼儿园的老师在给小朋友们讲《青蛙王子》的故事:“从前……”
平常吵吵闹闹的小屋里面,十几个孩子安安静静地听着老师讲故事。朗诵的老师不由偷偷看了一下各个孩子的表情,每一个孩子的小脸上都透露着认真。
然后,三个故事口口相传,开始火了。
电台的少儿节目也采用了这三个故事。故事在全国得到了深入传播。
报刊亭、邮局等等一切销售《中外童话故事》的地方不时有家长来询问:“还有《中外童话故事》吗?”
《中外童话故事》火了,脱销了。当期刊物连续加印了两次仍然供不应求。一本每期印刷4、5万册的刊物,本期直接突破了10万册,创造了刊物有史以来的新高。
杨总编很兴奋,成绩可喜,成绩可喜啊。
他喊来了责编老王:“老王做的很好,你给咱们编辑部立了大功。走,今天下馆子,我请你。”
老王很清楚地知道原因,因为他在路过报摊的时候有听到来购买自己杂志的人是奔着那三个童话来的。所以,很认真地说:“真不是我的功劳,是一个叫刘方的作者写的三个童话带火了我们杂志。”
“哦?这个作者……?”
“我三篇童话给了他50元的报酬,应该能笼络住了他吧?”
“这个……老王啊,我们不能大意。你想啊,我们给了人家50元是不假。但在任何人看来,他对我们刊物的销量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同行肯定都是明眼人,眼红啊估计是跑不了的。从什么地方看,是不是……”
“唉吆,总编说的对。”老王马上就反应了过来。主编这是在担心作者被挖走啊。而自己自以为能笼络作者的50元恐怕有点不够份量。
“那总编的意思是?”老王谨慎地问道。
“我的意思是,我们是不是主动去联系一下作者,沟通一下感情,最好是能成为某个固定栏目的作者。既提高...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