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的当初,那些俄国人占领芬兰,他们不允许这个作品公演,怕它会煽动芬兰人反抗。
当芬兰终于获得自由时,政府每年奖发给西贝柳斯一笔养老金,使他能够把自己的一生用于作曲。
感谢芬兰政府的津贴,西贝柳斯才能把长期安静的岁月用来创作交响曲和音诗,并且使作品都渗透着古老的芬兰民间传说的精神。
西贝柳斯生活在他那离芬兰首都二十英哩的可爱的农村庄园里。
他总是崇拜贝多芬高于其他一切作曲家。
许多人相信:未来将把他的名字放在所有时代的真正伟大的人物当中,在贝多芬的旁边。
音诗《芬兰颂》也被誉为芬兰的“第二国歌”。
《芬兰颂》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
以一种召唤人民武装起来的庄严的、不协和和弦的铿锵声开始。
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
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
之后,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
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芬兰颂》一气呵成,音色丰富,史诗般的气势,恢弘的结构,精彩绝伦。
终曲时,听者的心绪久久不能平息,以为绝唱。
聆听西贝柳斯的作品,常能感受到北欧绮丽的自然风光以及芬兰人粗犷豪放的性格特征。
西贝柳斯的音乐语言朴实无华、用情真挚,丰富的和声和配器手法总能使其作品具有严谨的结构和纯朴的气质。
尤其是管乐器的运用,时而嘹亮高亢,时而雄浑有力,常能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效果。
这种美妙的铜管音响是标志性的,并在交响诗《芬兰颂》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朋友
和你一起重温这部作品,你一定会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