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尔钦陵听到风传,说赞普要与大周议和,而大周开出的条件之一,就是“交出战犯噶尔钦陵”。
这当然是大周这边故意泄露的风声。
听到这个消息,噶尔钦陵的从心底一直凉到腰竿——大周开出这样的条件,赞普居然也会愿意派出使臣当真去谈?!
此时,薛绍亲率十万大军已经重回洮州,并在整顿兵马随时准备反攻青海,讨伐噶尔钦陵!
前方有赞普居心不善欲除己而后快,身后有薛绍亲率虎狼之师咄咄逼人,手边没有半分存粮军心已然跌到谷地,近旁还有黑齿常之在耀武扬威。
噶尔钦陵感觉,自己已经走到了一个进退维谷,四面楚歌的境地。他还能清楚的记得几个月前,自己师出青海之时是何等的英雄豪迈,当时他甚至都已经设计好了,如何在切割临洮与凉州之后,继续瓜分整个西域的千里疆土。可是短短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境遇居然会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薛绍的大军在洮州停下了,整兵备战,但没有急于向青海进军。
薛绍仍旧坚持这样的理念,不能把噶尔钦陵逼得太急,不然噶尔钦陵的第一优先攻击对象,永远只会是大周的兵马。必须让他和吐蕃的赞普交上手,自己再去坐收渔利。像现在这样驻兵洮州对噶尔钦陵形成压力构成威胁,堵其出路却又不真的去打他,就是最好的办法。
这时,洛阳的武则天才刚刚收到薛绍亲自派谴自己的心腹斥侯,悄悄传来的军事密报。她还并不知道,吐蕃即将派出使臣前来求和。
既然是军事密报,就只会有武则天一个人看到,并且不会在朝堂之上公开。
看到这份密报,武则天一直悬着的心总算是落回了肚子里。事实证明,库狄氏和太平公主的预料都是正确的,薛绍虽然一直在败,但实际上他却占据了真正的上风。理由是,噶尔钦陵正在一步一步被他逼入死亡的绝境。
武则天把薛绍写的密报详详细细、前前后后细读了十几遍,心中是越读越踏实,越读越欣慰。她私下评定,薛绍这一仗在军事上其实并没有太多可圈可点之地,那种“死守不战”的仗很多大唐的将军都能打得出来。薛绍真正高明的地方,在于他过人的“政治觉悟”。他一开始就抓住了噶尔钦陵在政治上的致命弱点,那就是与赞普失和,他急于用军事上的胜利来扭转自己在政治上的失势。
噶尔钦陵急于求功,薛绍就抱头死守绝不出兵决战。噶尔钦陵后勤补给不力,薛绍就坚壁清野拉长战线,把他后勤的压力无限放大。战争打的就是钱粮,过多的国力损耗势必会引起吐蕃赞普的强烈不满。何况这一战,根本还就不是赞普希望发起的,而是出于噶尔钦陵的一己之私。
到最后噶尔钦陵快要支持不下去的时候,薛绍终于祭出了他的杀手锏,命令黑齿常之兵出河源猛攻大非川,逼迫吐蕃的赞普出面来收拾残局。
武则天的心里比谁都清楚,其实战争打到了这个份上,吐蕃的赞普已经不用任何人去“逼迫”,他也会主动站出来收拾残局的。薛绍和黑齿常之的主动,只是给了他一个更加充份的理由去说服麾下的大臣和将军们。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现在是“三方合作”想要弄死噶尔钦陵。吐蕃的赞普,薛绍,大周的女皇。
想透了这些,武则天扬眉吐气的笑了,“噶尔钦陵,你曾是那样的不可一世!三十年纵横沙场无人能敌,你究竟杀了我中原多少男儿,又抢占了我们多少领土?这真是无法计算!”
“现在,任你有通天彻地之能,也只剩死路一条!”武则天忍不住大笑起来,“噶尔钦陵,你终于遇到了你命里的克星!”
“明日,朕要亲题一块牌匾送往赵国公府——薛子当为天下雄!”
这时,武则天的心腹宦官在门外说道:“陛下,魏王武承嗣求见。”
又来了!
武则天眉头一皱,将薛绍的密奏收起,“让他进来。”
武承嗣走了进来,拱手拜下,“陛下,侄臣有要事启奏。”
“说。”
武承嗣说道:“侄臣以为,光凭黑齿常之猛攻大非川想要围魏救赵,是解不了凉州之围的。万一噶尔钦陵将凉州拿下,我军的粮草辎重将尽皆归他所有。到时噶尔钦陵就会从容派回一军驰援青海,再将黑齿常之击败。如此一来,非但是西域会被割裂失去,河陇也将万分危急。”
武则天不动声色,“那你有何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