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来进行断句,但是这往往会造成误解。
其实古代也不是没有出现过标点符号的。
辟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
只是这种没有方块字看上去那么优美的符号,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
标点符号的形状远比文字简单,而数量又远比文字为少,何以文字很早就能创造出来,而系统的标点符号却姗姗来迟,东方如此,西方也如此,这倒是值得文明史研究家思索的问题。
不过,这显然不是张华现在要考虑的问题。
“褚郎君对这标点符号有兴趣?”马周知道张华一直想要推广自己搞出来的标点符号,看到褚遂良难得的没有把重点放在三国的剧情上面,也是很开心的。
这就像是自己好不容易写了一本书,然后请名家题了个字,结果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名家题字上面了,好不容易出了个观点不同的读者,还是很让人喜爱的。
“在下现在在兵部任职,每天经手无数公文,有的时候会发现同样的一句公文,不同人的理解可能会完全相反,所以当三国里面那些标点出现的时候,就去和我们尚书汇报了。杜尚书也很认可三国里面的标点符号的标识方法,特让我来向两位请教。”
褚遂良把自己来这的原因给交代了一遍,也特意点出了这是兵部尚书都关心的问题,希望马周和张华能够不吝啬的解释传授一下。
其实褚遂良完全是多虑了,张华正愁着怎么推广标点符号呢,这褚遂良就上门了,自己哪里会去藏拙?
“马周,你把那本《论标点符号的意义》拿出来送给褚郎君,然后有什么疑问你都给解释一下。”
标点符号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不好好的解释一下,褚遂良还真不一定能够在短时间内理解。
“多谢张县男,遂良那就叨唠了!”
褚遂良听到这标点符号人家不仅愿意给自己解释,还连书都已经准备好了,心情顿时多了几分激动。
褚遂良的父亲褚亮和兵部尚书杜如晦同位秦王府十八学士,所以褚遂良进了兵部之后,杜如晦对自己一向是照顾有加,好在自己也算是争气,没有弄出什么纰漏。
但是,也就仅此而已,自己也没有什么特别拿得出手的功绩。
如果这次标点符号的推广能够顺利展开的话,那情况就不同了,甚至青史留名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对于一个出身良好,衣食无忧的官二代来说,能够做出成绩、青史留名,几乎就是最好的追求了。
许多年后,褚遂良再次回忆起自己初识张华和马周的场面,是这样说的。
贞观元年二月廿二,受兵部尚书杜公如晦委托,吾独自前往互助村拜访时为开国县男的永定王张华以及富国公马周。
当时,褚某请教张县男和马郎君关于标点符号的用法,得到两位的倾囊相授。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