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说是一次重大胜利。”
林一没说什么谦虚的话,这位显然还有下文。
“除了道贺之外,今天我带来了一些行业的见解和看法希望与两位分享,以及一个小小的建议。”
“万里出行以不菲的代价,大费周章地收购了大黄峰打车,相信两位都已经意识到,在这个行业里面各自为战是没有前途的,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她说到这里的时候停顿了一下观察对面两人的表情,师姐一言不发,林一则接了一句:“我不知道高盛什么时候也开始从事风投业务了?”
“严格来说,高盛并不打算直接参与风投,特别是不确定性很大的早期风投项目。”
柳清一本正经地给两人科普:“高盛也注意到近几年一级市场的繁荣,我们的优势是拥有庞大的资金体量和丰富的资本运作经验,跟一般的风投机构有根本的不同。”
“我们更倾向于寻找潜力巨大但是确定性更强的行业机会,在腾飞之前帮企业插上一对翅膀,在助力的过程中收取合理的报酬。”
投行的盈利方式跟风投还是很不一样的。
投个2000万,10年之后拿到100倍的收益,听起来很诱人,但很可能它的资金期限根本匹配不了那么长。
另外,如果你一年要花掉200亿的投资预算,那2000万的项目是不会被考虑的。
否则的话跟1000个项目,怎么管理?
这些跟林一和李莫言他们没什么关系,柳清只是简单提了提,还是重点讲打车行业的事情。
“我这么说吧两位,高盛集团和我本人自从打车软件在美国出现以来,一直关注着这个行业的发展。”
“这个市场需要大量的原始投入去培育,有专业的人士测算过,大概需要20亿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形成一个规模可观的,具有盈利能力的市场。”
“但是如此巨大的成本谁能承受呢?”
“高盛可以。”
“因为我们认为这个行业将来会有很大的潜力和前景,这些成本都是值得的、能够见到回报的。”
20亿美元,真是好大一个饼!
林一明知故问:“那柳总的意思,是希望能够投资我们万里出行吗?”
“是,也不是。”
柳清表示:“我刚才说高盛非常看好打车行业的发展,但是现阶段的行业格局还不明朗。”
“我也说了,高盛不是做风投的,我们无从判断哪家公司可能会胜出,也不想做这个判断。”
林一被这句话逗笑了,因为他想起了一个名梗:
谁赢他们帮谁。
听得出来,可能因为大家只是第一次见面,所以柳清话里话外还是有很多保留的,并没有完全坦诚相待。
“我猜柳总来见我们之前,嘟嘟和快嘟想必早就考察过了吧?”
柳清亮出一个欣赏的笑容:“我来的时候心里一直在想,你们这么年轻的搭档凭什么可以在市场上呼风唤雨。现在看起来,两位真的很聪明。”
这话其实就是承认了。
林一并没有接这颗糖雨炮弹,他在这里跟柳清谈笑风生,但是心里是抱定主意不会跟对方合作的。
他很清楚,自己并不是对方的第一合作对象,充其量算是个备胎,高盛画的饼没那么好吃。
如果林一没记错的话,柳清最后选择的对象也没有吃到这个饼。
何况,拿高盛的钱以后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