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5章 惩治官场贪腐之风是一个无解的历史难题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   但是这些地方官员的俸禄也不高,怎么会有银子孝敬朝堂诸公啊?!

    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地方官员有的是捞钱的路子。

    其中最典型的捞钱手段就是所谓的“淋尖踢斛和“折色火耗’。

    所谓“淋尖踢斛!,是指百姓在上缴赋税的时候官员的一种贪污手段。

    明朝纳税主要是以实物为主。

    换句话说,就是主要以缴纳粮食为主。

    而斛是一个类似于大酒杯的容器,百姓在缴纳的时候,先把粮食倒在斛里面。

    这样的话,现场收税的官员和小吏就可要检查质量看粮食的成色。

    按照纳税的规定,官府是要求百姓把斛子倒满。

    斛的上面还有一个圆锥体状的尖,等百姓将粮食倒满之后,这时候管事的小吏上去猛提一脚(这种粗活一般不是官 老爷们去做,而是有小吏代劳),将斛尖上的粮食给踹了出来,但是斛子不倒。

    洒出来的粮食不允许老百姓回收,算是运输和保管中的损耗。

    然后百姓再倒粮食进斛尖之中。

    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百姓的负担,而被踢出来的粮食就成了官府里官员和小吏们的合法收入来源了。

    要知道,这一踹是很有讲究的。

    收税的小吏们为了这一踹苦练了很久,就跟武侠小说里练武一样,需要日日修炼才能掌握这一绝技,就为了在收税 的那一天展示绝技。

    等到了交粮纳税的这一天,收税的小吏们早就做好了准备。

    只要斛已经装满,他们便凝神屏气,闭目深思,然后气沉丹田,大喝一声冲到斛前,拼命一踹(不拼命不行啊,踹 下来都是自己的),如果踹下来的多,就会哈哈大笑。老百姓带的粮食如果不够交公,只能回家再拿,自认倒霉。

    至于‘折色火耗”就比较简单了。

    因为官府征收赋税不只是征收实物,有时候也会征收银子或者铜钱。

    但是华夏自古以来都缺乏贵金属,金银铜矿的数量比较少。

    为了能让银子和铜钱作为货币在市面上流通,所以官府在铸造货币的时候都会往银子或者铜板里加一些铅或者别的 金属。

    民间铸造银子或者铜块的时候同样如此。

    这就导致了银子和铜钱的成色不足。

    所以官府在收取银子或者铜钱作为赋税的时候,熔断碎银或者铜板会有损耗,损耗的这部分就由老百姓承担。

    至于损耗多少,官府说了算。

    老百姓没有发言权。

    总而言之,都是变着法的薅老百姓的羊毛。

    关键是以上的贪污手段,都是被朝廷认可很默许了的。

    除了洪武年间,这些花式各样的贪污手段几乎遍布整个大明官场,就连那些青史留名的贤臣在贪污方面也不逞多 让。

    明朝两百多年,唯一的清官估计也就海瑞一个人了吧?!

    那么明朝的皇帝为什么不学清廷的雍正皇帝,采用787高薪养廉的养廉银\"制度。

    一句话:祖训不可违背。

    所以大明的皇帝知道自己手下的官员贪污成风,但是依然捏着鼻子认了。

    没办法。

    不让官员贪污的话,估计就没有人替自己干活了。

    而且就算是自己下旨意严打官场贪污腐化,估计下面的人也是阳奉阴违。

    毕竟连精力充沛,几乎事无巨细的太祖朱元璋,老朱同志在严打几十年的官场贪污之风之后,也对日益糜烂的官场 无可奈何。

    最后只留下了一句‘吾欲除贪官污吏却奈何朝杀而暮犯的感慨。

    当然了。

    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

    得寸进尺也是人类的本能。

    清廷的雍正采用“养廉银'制度治理官场贪腐,也只是让清朝的官场暂时清明了几十年而已。

    等到他儿子乾隆登基称帝之后,清廷的贪腐之风不亚于明朝。

    甚至还出了华夏历史上最大的贪官--和珅。

    而且历朝历代,贪官蠹役都存在的。

    就连两宋曾以高薪养廉,也出了蔡京这样的大贪官。

    所以如何即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窝边草,这真的是一个无解的历史难题。

    当年明月所着的《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丛书是一本十分优秀的历史科普书籍。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叶瑾在上辈子的时候自然是拜读过这本书的。

    叶瑾对书中的大部分观点都是比较认同的,但是作者说《空印案》和《郭桓案》两大案可能是冤案这一点,叶瑾却 不敢苟同。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