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宗教事件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影响,也就越来越大。佛教势力的恶性膨胀,给封建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因为许多平民出家为僧,或成了寺院的寺户和佃户。寺院控制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不向国家交税,国家财政因此大受影响。僧侣地主势力,已经发展到威胁以皇帝为代表的世俗地主利益的地步了。因此,必须采取断然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废佛行动

    武宗于会昌四年(8年)采取了大规模的灭佛行动。

    武宗废佛的政策,是采取渐进方式的,从史料看,其法令之严酷,与日俱增。会昌四年三月,下令不许供养佛牙佛骨,如果违反法令,送一钱供养者,即杖打二十下,一时之间,寺院的四处,人迹断绝。而在宫中的内道场,历来往例均安置佛教经像,武宗却下令焚烧经教,拆毁佛像,在道场内安置天尊老君之像。六月,在武宗诞辰日,首度不召僧人入内议论。又不许僧尼在街里行走,如有外出,需在钟声未响前归寺;也不许别住他寺,违者获罪。由于武宗深信赵归真,赵乘隙进言,认为佛教并非中国本有的宗教,蠹害生灵,应该尽除。于是,这年七八月开始,发动空前的法难,敕令拆毁天下山房招提兰若普通佛堂义井村邑斋堂等,凡是寮房未满两百间,或没有获颁寺额的道场,则勒令僧尼还俗。

    会昌五年三月,武宗敕令天下诸寺不许置庄园,并随时检查寺舍的财产。四月,敕令僧尼还俗,如有抗命不从的,以违抗圣旨论罪,当场决杀。八月下诏,大举毁寺,总计会昌年间,拆毁佛寺四千六百余所,招提兰若等四万余所,被迫还俗的僧尼有二十六万余人,没收良田数千万顷,又将佛像钟磬等法器改铸为钱币农具等物,乃至私家所藏金银等像亦敕令限时送官。此一空前浩劫,历史上称为“会昌法难”。晚唐以后诸宗的衰颓不振,与这次毁佛有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见,这次对佛教的打击确实是十分沉重的,它的影响也是相当深远的。从此就走上了由盛而衰的下坡路,除了少数宗派,如禅宗净土宗外,几乎都是一蹶不振。

    五代十国(90790)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战乱的年代。由于当时的历代小王朝为了抗御外地,保住疆土,都把扩充兵员,增强国家财力作为首要任务。所以,各王朝对佛教普遍采取限制的措施。周世宗的废佛则是这个时期最有影响的一次抑制佛教的事件。

    9年,周太祖死去。他没有儿子,柴皇后有个侄儿柴荣,从小聪明能干,练得一身武艺。周太祖把他收作自己的儿子。到周太祖一死,柴荣继承皇位,这就是周世宗。世宗继位后,为增加赋税和兵役,开始了限佛运动。

    9年,周世宗为了贯彻以儒教为主的统治政策,以佛教寺院僧尼乃构成国家财政上的负荷为理由,下诏禁止私自出家;订立严苛的出家条件,并规定必须在国家公认的戒坛受戒,否则无效;不许创建寺院或兰若,违反的僧尼,课以严刑;未受敕额的寺院,一律废毁;民间的佛像铜器,限五十日内交由官司铸钱,如果私藏五斤以上的,一律处死。

    周世宗在限制佛教的过程中,还专门下令革除佛教中的一些旧弊端。他规定,对于以前有些僧尼采取的“烧臂炼指钉截手足”等诸般毁坏身体的做法,一律禁止。那些“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都是聚众蛊惑人心,今后一切禁止。

    周世宗限制佛教的结果,是后周境内的寺院毁废了0所,仍存9所,登记在册的僧尼有00人。大量的佛像及钟磬等法器被铸成铜钱,世称“一宗法难”。相传世宗下诏毁坏佛像时,镇州有一尊铜制观世音菩萨极为灵验,因此无人敢去毁损。世宗乃亲自前往该寺,用斧头砍毁菩萨胸部。

    周世宗限制佛教的政策,力图把佛教规模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革除某些佛教陋习的措施,对以后的宋代统治者都是有启示作用的。周世宗之后,历代王朝再没有对整体佛教采取过激烈打击的政策。

    按照传统的说法,周世宗被列为最后一个“灭佛”的皇帝,与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相提并论。周世宗的这次废佛,史书中没有关于屠杀佛教徒的记载,实际上,他只是力度比较大地整顿和限制佛教,并没有计划完全废除佛教。虽然如此,由于当时北方的佛教已经是在勉强维持,经此波折后,就更显日益衰落了。周世宗禁佛对当时中原地区的佛教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三武一宗”之类的事件,对佛教僧团规模的变化,对佛教寺院经济实力的消长等,产生了剧烈的影响,但是一般持续时间都不很长。但是,对于佛教思想的演进,对佛教修行方式的转变,对佛教徒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此类事件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

    蒙古人的宗教是萨满教,“萨满”,蒙古语“布克”的意思,据说是掌管神与人的关系,传达神的意志,根除病症的很原始的东西。在蒙古草原,不论天还是神都叫“腾格里”,是最高的神。

    游牧民族里,无论是贵族属民还是奴隶都是按神的意志来行事,“无事不归于天”。因此。“长生天”“永恒的天”“永恒的天力”等语句经常挂在蒙古人的嘴边,一切都归于天命或神意的思想,使历代可汗在统治和领导部众等许多方面有了凭藉。其号令一出,便具有无比的号召力和不可抗拒性。无论是进行争战还是政策的推行,都如顺水行舟,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后来,铁木真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思想,才得以称汗,以至于建立起强大的游牧民族。

    “长生天”的古老信仰成就了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本名铁木真,(一说7)年生于蒙古一个贵族家中。他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后,铁木真随母亲和几个弟弟生活处境艰难,曾被其他部落俘虏。铁木真被迫依附势力强大的克烈部部主(脱里汗),并与另一蒙古部的首领(札木合)结拜为兄弟,在此二人帮助下,铁木真渐渐扩展势力,重建了以本家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87年至89年间,铁木真自称由豁儿赤传达天命,被一些贵族拥立为乞颜可汗。9年,铁木真和脱里汗共同出兵,帮助金朝讨伐塔塔儿,并打败了塔塔儿。铁木真的声望日高,势力渐大,引起脱里汗等人的疑惧,他们联合攻打铁木真,铁木真被打得大败,一度从者仅剩十余人。不久由于敌手内部纷争,铁木真又反败为胜,相继攻灭了几个部落。

    0年(宋开禧二年),铁木真完成了统一蒙古高原的事业,在斡难河源召开贵族大会,又借通天巫阔阔出之神托,即大汗位,建大蒙古国,号成吉思汗。成吉思一词有“海洋”“有力”“天赐”“伟大”等诸多不同说法。

    在蒙古人自己的思想体系中,至高无上的权力由天神即游牧部落的主神长生天授予一位地上首领。作为天神选定的代表,成吉思汗受到长生天的保护和扶植,而长生天保证成吉思汗军事与政治冒险的永久成功。

    政策开明,力求宗教信仰和平相处

    成吉思汗晚年,在攻伐中亚西亚的途中,年老力衰,又深知完成统一大业重任的艰巨,因此,在得知丘处机有“长生”“治国”之道后,邀请丘处机指点迷津。丘处机在西域的兴都库什山拜谒成吉思汗时,“以敬天爱民为本”“以清心寡欲为要”的思想,回答了成吉思汗的询问。从此,成吉思汗将“敬天爱民”的思想与“天力论”结合起来,并训诫子孙严格遵循。

    成吉思汗在经略中原中亚西亚的过程中,遇到了中原崇尚的儒家文化及信仰佛教道教等民族,中亚西亚南亚信仰伊斯兰教犹太教也里可温教等民族,欧洲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等民族。成吉思汗意识到不同宗教文化对不同民族的精神作用,也认识到对这些不同民族宗教文化的宽容和开放,是实行其统一大业不可忽视的基础。因此,他推行开放宽容的宗教政策,兼容并蓄,对佛教道教也里可温教等实行免税政策,起到了安抚民心选拔人才推进统一的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曾出家为僧,他对佛教也的确有感情,他建立明朝后,对佛教采取了保护措施,在朝廷设僧录司官,统领全国佛教,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传奇皇帝朱元璋

    在中国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是唯一的最正宗的和尚出身的皇帝。

    朱元璋出生也是充满传奇,母亲怀他时,是神受丹而孕。生下时红光满室,邻居还以为朱家失火了呢。《明史。太祖》(本纪第一)记载:“母陈氏,方娠,梦神授药一丸,置掌中有光。吞之,寤,口余香气。及产,红光满室。自是夜数有光起。邻里望见,惊以为火,辄奔救,至则无有。”传说隋文帝杨坚有帝王相貌,朱元璋更不简单,“比长,姿貌雄杰,奇骨贯顶。意志廓然。人莫能测。”

    因为贫寒,朱元璋7岁便出家皇觉寺。但不多久,因为灾荒没吃的,寺内也呆不下去了,只好出去化缘。在化缘的路上,朱元璋得了一场大病,险些死了,幸好得到仙人的指点帮助,才免去灾难。对于朱元璋的这段经历,《明史》记载:“逾月,游食合肥。道病,二紫衣人与俱,护视甚至。病已;失所在。凡历光固汝额诸州三年,复还寺。”从《明史》中可以看出,对自己出家当僧人的历史,朱元璋并不觉得丢人,但他神化了这段历史,虚构出“二紫衣人”出来。

    大兴佛教助王政

    明太祖朱元璋以皇觉寺僧而成帝业,对佛教不仅崇信,而且有着特殊的感情。他登基伊始,就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建立僧官制度,下令免除憎人的度牒费,并召集东南名僧到南京数建法会校刻藏经。

    朱元璋深知佛教有导愚化顽辅助王政的作用,对佛教实行了扶植保护利用的政策。因此他于立国不久,就制定了严格完善的宗教政策,推行了严格选任寺庙主持,对僧人进行业务考试,建立度牒,僧籍制度,控制寺院数量等一系列整顿措施。不久,又颁布了《申明佛教榜册》,要求僧人各归本宗,各事其职,并专门成立了主管佛教的政府机构僧录司,把佛教活动严格控制在政策管制范围内,从而形成明代寺庙建设的突出特点:大寺统中寺,中寺统小寺的行政管理系统。在这个系统下兴建了数量众多的寺庙,仅南京一地就有大小寺庙00余所,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朱元璋并御撰《集注金刚经》及《释道论》《三教论》《习唐太宗圣教论》《明施论》《心经序》等有关佛教的文章,并通令全国僧尼讲《心经》《金刚经》《楞迦经》三经,分寺院僧为禅讲教三类。

    由于明太祖及帝后的带头崇信,熏陶感染,其后诸帝无不奉佛。成祖宜宗英宗宪宗孝宗神宗及慈圣李太后等,都特别崇奉佛教,大力提倡佛教,兴建寺院,广做佛事。

    明成祖为了纪念生母,下令在南京建报恩寺,前后历时9年,花费白银000万两。报恩寺富丽堂皇,俨若王宫,且拥有田地塘荡上万亩,经济实力十分可观。诸王大臣也争做护法敬僧祈福延祚弘法布道的善事。

    在历代皇帝中,有一个是最信奉道教的,他就是明世宗朱厚璁。

    明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来源于父亲的影响。他父亲兴献王朱佑杬与一个叫做纯一的道士交游,也信奉道教,这深深影响了少年的明世宗。他即位后,因为身体多病,常以斋醮方式祈祷神仙帮助,更加深了他对道教的依赖,并将宫中的佛教活动一概扫除。

    嘉靖元年三月,根据工部侍郎赵璜的建言,查抄了大能仁寺僧人齐瑞竹的资财和玄明宫的佛像,又由礼部郎中屠埙普遍检查了京师的各个佛祠,一律予以拆毁。七月,明世宗朱厚璁开始兴建道观,用以崇奉道教。不久,明世宗又在太监崔文的引诱下,在乾清官等处举办斋醮,日夜不断,命宦官十余人学习经教。大学士杨廷和等请求他“斥远僧道,停罢斋醮。”并上书弹劾太监崔文。但是,明世宗一律不予回答。

    由于没有子嗣,嘉靖十年十一月,他在钦安殿建立了“嗣醮”。皇帝的子嗣就是国本,因此这种建醮似乎名正言顺,竟以礼部尚书夏言充任醮坛监礼使,侍郎湛若水顾鼎臣充任迎嗣引导官,文武大臣每日进香,皇帝亲自举行开始和结束两天的礼议。设立了祈嗣斋醮后,一早一晚在祈坛上都有云气出现。后来,皇嗣诞生,明世宗认为这是他崇信道教之功。

    明世宗把一切事情都与道教相联系,比如,灾异祥瑞冤狱疾病边防等等。其迷信几近于偏执神经质,比如,他命驸马邬景和等到宫中撰写玄文,邬景和说自己不谙玄理,请求辞免,表示要“洗心涤虑,效马革裹尸之报”。明世宗发怒说:“景和故出不祥语,当拟怨讪律。”竟将驸马邬景和革爵,安置于昆山。

    明世宗朱厚熜给自己自己的父亲兴献皇帝母亲兴献皇后孝烈皇后方氏都起了很复杂的道号。明世宗朱厚熜自己的道号是:“灵霄上清统雷元阳妙一飞玄真君”,后加号为:“九天弘教普济生灵掌阴阳功过大道思仁紫极仙翁一阳真人元虚玄应开化伏魔忠孝帝君”,再加号为:“太上大罗天仙紫极长生圣智昭灵统三元证应玉虚总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万寿帝君”。明世宗甚至要词臣撰写“册天表”。

    嘉靖十五年五月,明世宗修建了道教的慈庆慈宁宫,开始禁毁宫中的佛像。大服千善殿中有用金铸造的佛像达000多斤,还有金函玉匣,藏贮有不少佛骨佛牙之类的东西。明世宗命令全部毁除。明世宗禁佛,对民间佛教势力也造成了相当大的打击。

    明世宗整天烧丹炼汞,不理朝政,导致在他统治时期,明朝妖孽横行,于是有了大贪官严嵩的卑劣行迹,也就有了海瑞的两次千古留名的觐见。他还曾因炼制春药,残害宫女,导致“壬寅宫变”,差点被宫女勒死。明世宗晚年虽然罢免了严嵩,但朝政并没有多少改善,他对道教日益迷信,最终丹药中毒而死,时年岁。

    ◆徐福东渡塑像

    ◆蓬莱美景。今山东蓬莱市。蓬莱自古就被誉为“人间仙境”,与方丈瀛洲称为三神山。

    延伸阅读

    成山矮松的由来

    山东成山有一棵矮松,枝干蜷曲怪异,像龙患痉挛,虎有跛足。关于成山矮松的由来,传说是这样的:在秦始皇登临成山之前,这里的松树高大挺拔而茂密,而秦始皇要在这空阔的地方观日出,这些松树必然妨碍他的视线,于是他便下令兵将砍树开道。可奇怪的是越砍越多,越砍越密。当时秦始皇手下的徐福解释说,这是松树,松字左边为木,右边为公,那是万木的老祖宗。秦始皇听罢大怒,非要士兵挥砍大刀,将松树斩草除根不可,于是松树根再也不敢发芽了。好在秦始皇没说“断子绝孙”,松树便想出了“崩子成林”的法儿来延续后代,但是都长得七零八落,又矮又小。据说现在松树干爆皮,就是当年秦始皇下令后秦兵砍的。

    汉武帝与“太一”

    汉武帝是汉代历史上最重要的帝王之一。在宗教领域,他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政策,使国家的宗教生活走向正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措施主要体现在祭祀方面,包括雍郊五畤的制度化,以“太一”为至上神,以及在各地广立官方神祠。

    ◆无字碑。汉武帝登泰山时所立

    ◆董仲舒像

    延伸阅读

    一代大儒董仲舒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人,从青少年试点开始博览先秦诸子著作,对《公羊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的钻研特别刻苦,很快名声大震,被汉景帝任命为博士,著有《春秋繁露》一书。元光元年,汉武帝诏令“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对策3篇,史称《天人三策》。

    董仲舒提出并推崇的儒学,不同于先秦的儒家学说。他兼融诸子博采众说,吸收了法家的君权至高无上的封建专制思想,提出了君为臣纲的理论。摒弃了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一套,授法入儒,将礼治同法治结为一体,主张刑德相辅恩威并施;吸收了阴阳家的德运说,为君权神授说披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排除了其间某些神仙方术的江湖骗术;汲取了道家清静致治说,衍化为轻徭薄赋思想,摒弃了它的无为思想,注入了法家的有为思想。可见,董仲舒所提出的,是根据当时政治的需要,用儒家思想加以改造的新入学,是一种融会贯通各家学说得比较完整的封建专制理论,因此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和采纳。

    汉明帝崇佛

    汉明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崇佛的古代帝王,所以他的崇佛对后世封建帝王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不管是崇佛的帝王还是反佛的帝王,汉明帝的崇佛事件都首当其中,受到历代帝王的颂扬或诋毁。

    ◆东汉时期的佛陀形象

    ◆白马寺

    延伸阅读

    “沁园春”的由来

    沁园,是东汉汉明帝为他的女儿沁水公主修建的皇家园林,园址位于焦作西北部的沁河出山口一带。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沁水公主的舅舅窦宪倚仗其妹贵为皇后之势,竟然变相强夺公主田园,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中咏之叹之,渐成“沁园春”这一中国文人所钟爱的词牌。

    北魏太武帝禁佛

    北魏的皇帝大多信佛,但太武帝在位时却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灭佛运动,太武帝灭佛,使佛教在其发展的历史上遭到了极为沉重的打击,这也是佛教遭受的第一次灭顶之灾。

    ◆如来立像。南北朝

    ◆释迦说法图。魏晋南北朝

    延伸阅读

    北魏太武帝东巡碑

    北魏太武帝东巡碑,碑额原题《皇帝东巡之碑》,郦道元《水经注》卷十一水注徐水条称此碑作《御射碑》,盖北魏定州地方官为纪念太武帝拓跋焘结束东巡回归平城时于路演示神射而立,故碑名可两存之。

    郦书之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六七易州满城县条,也曾提及此碑,称引的内容有溢出郦书者。此后东巡碑湮没无闻将近千年,直到1935年,由徐森玉(鸿宝)先生在河北易县南管头之南画猫村漕河(古徐水)西岸觅得原碑,把20份拓本带回北平,次年傅增湘周肇祥也前往摹拓,东巡碑才重新现身,为艺林所重。

    但是拓本都仅拓碑阳文字,不及碑阴,而郦道元称“碑阴皆列树碑官名”,文字之繁多,当逾于碑阳。可能当时石碑已风化严重,碑阴文字漫漶难识,无法拓取。

    北魏孝文帝汉化佛教

    北魏太武帝废佛诏令下达六年后,被人暗杀,新继位的皇帝恢复了佛教,这一事件使北魏统治者深深感到搞好与汉民族的融合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关键。与汉族的融合使佛教深入人心,孝文帝为北魏的统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北魏的黄金时代。

    ◆孝文帝像

    ◆洛阳龙门石窟

    延伸阅读

    北魏孝文帝巧计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为达成推行“汉化政策”的目的,决定将国都由北方的平城,迁往位於中原地区的洛阳;因为平城位置偏僻,而洛阳却是中原政治文化的中心,孝文帝想:要统一天下,必须将国都南迁,才容易掌控中原。当他提出迁都的想法时,却遭到贵族势力及民众的反对。

    孝文帝为了达成目的,便想了一个妙计:他宣称要带领大军南征,当他带著久未作战的大军,风尘仆仆抵达洛阳时,军队早已累得人仰马翻,对南征缺乏兴趣了。刚好这段期间天天大雨倾盆,把军队困得动弹不得,士兵窝在又湿又闷的帐棚中,说什么也不肯前进,於是一个个都求孝文帝不要再南征了。孝文帝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宣布:“行军中途,怎么可以无功而返?如果不愿意继续南征,可以先定都在此,以后再做南征的打算!”

    大家一听不用南征,高兴的不得了,却也不知不觉的中了孝文帝的计谋定都洛阳。

    梁武帝以佛治国

    在历代帝王的影响下,佛教很快在中国流行开来,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佛治国的皇帝,南朝梁系第一任皇帝萧衍即是这样。由于梁武帝以最高权力来提倡佛教,致使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几乎把佛教提到国教的地位。

    ◆梁武帝萧衍像

    ◆鸡鸣寺。梁武帝寺称同泰寺,位于南京鸡笼山东麓册阜上。

    延伸阅读

    一苇渡江的故事

    由于萧衍是笃信佛教的帝王,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像甚多,所以他在见到印度高僧时也很自负,他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解,达摩一见不契,即渡江北上,但江上没有船,达摩便在江边拔下一根芦苇,投入江中,飞身踏上过江而去。这就是“一苇渡江”的由来。

    ◆菩提达摩渡江图碑

    北周武帝禁佛

    周武帝灭佛,北周政府不仅获得了大量的寺观财富,而且获得了近300万的编民,遂使生产日益发展,“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从而,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和对突厥的斗争,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

    ◆佛造像。南北朝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延伸阅读

    卫元嵩奏文

    卫元嵩是四川成都人,精通阴阳历算,性情谲诈。年少时随益州野安寺亡名禅师为沙弥,不耐清苦,佯装狂放,以吟诗咏赋来博取声名,并四处向人预卜未来。后来还俗,从四川到长安,结交北周权贵。

    天和二年(五六七),他向武帝上奏改革佛教,奏文共列有十五条:劝行大乘劝念贫穷劝舍悭贪劝人发露劝益国民劝獠为民劝人和合劝恩爱会劝立市利劝行敬奉劝寺无军人劝立无贪三藏劝少立三藏劝僧训僧劝敬大乘戒。

    隋文帝杨坚与佛教

    自从周武帝灭佛后,佛教元气大伤,隋文帝登极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历史上称它为黄金时代,对佛教的崇信与虔敬令后人惊奇。佛教的盛传,离不开杨坚。

    ◆隋文帝杨坚

    ◆《授经图》

    延伸阅读

    隋代唯一的国家寺院

    隋文帝兴建大兴善寺为国寺,殿堂雄伟宏大,是隋唐以来,长安最大的佛寺,也是隋代唯一的国策寺院。文帝在此设有“二十五众”执行佛教教化的工作,所谓“二十五众”,是由二十五位通达佛教义理的高僧组成,专门弘扬佛法的组织。另外又设五位熟谙诸经论的“五众”,从事弘法教化。因此培养了许多学者僧及教化僧,提升佛法研究及对大众的教化工作。

    ◆敦煌彩绘佛像。隋开皇九年(589年)绘。

    唐太宗与道教

    唐太宗李世民自称是李耳的后裔,他在位时采取了兴道抑佛的宗教政策,宋代有几位帝王也提倡道教,于是道教在唐宋时期逐渐兴盛。

    ◆三清图

    ◆唐太宗昭陵

    延伸阅读

    李世民吞食蝗虫的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十分体恤百姓,最典型事例莫过于吞食蝗虫。

    在《贞观政要》中有这样记载:贞观二年,京师一带大旱,蝗灾肆虐,一日他视察灾情,随手捉住几只正在蚕食禾苗的蝗虫说道,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当食我心,无害百姓。说着就要将蝗虫吞食,左右急忙阻拦,惟恐致病,太宗说,朕所期望的是移灾自身,谈什么病不病的,随之将几只蝗虫吞入腹中。

    贞观三年,又逢水患,李世民虽无回天之力,但他心系百姓疾苦,身体力行与他们共渡难关。这对善良的穷苦百姓来说已经足够了,正如史书上记载说:“上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外出逃荒),未尝嗟怨。”

    武则天的佛缘

    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佛教的忠实信徒,她在位期间,大建佛寺,广塑佛像,那时建造的乐山大佛和洛阳奉先寺的卢舍那佛像,直到今天仍以它的庄严壮观闻名中外,成为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

    ◆玄奘西行求法壁画

    ◆玉泉寺。武则天曾赐玉泉寺舍利。

    延伸阅读

    武则天立“无字碑”

    武则天前后掌政46年,以皇后身份预政24年,以太后身份执政7年,称帝16年。临终遵命除去帝号,仍以高宗皇后的名义和高宗埋在一起,叫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梁山上。但由于武则天的影响远远大于高宗,人们多称之为武则天墓。她墓前的“无字碑”由一块完整的巨石雕成,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总重量达98。84吨。武则天立这块“无字碑”的目的,她自己没有说明,成为了1300多年来人们猜测探究却莫衷一是的“千古之谜”。后人猜测,一种认为是她觉得自己功劳太大,难以表达;一种认为是她知道自己死后一定会引起沸沸扬扬的议论,她任由人们评说。

    ◆无字碑

    唐武宗灭佛

    唐武宗会昌年间的废佛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被称为“会昌法难”,是“三武一宗”法难中最大的破佛事件。晚唐以后诸宗的衰颓不振,与这次毁佛有密切的关系。

    ◆河南登封法王寺塔唐

    ◆文殊变唐

    延伸阅读

    秋梨膏的起源

    秋梨膏是由秋梨和祛痰中药配伍加工而成的药膳饮品,由《本草求原》中所载的“秋梨蜜膏”经宫廷御医加工演变而成,相传始于唐朝。据说,唐武宗李炎患病,终日口干舌燥,心热气促,服了上百种药物均不见疗效,御医和满朝文武都束手无策,正在人们焦虑不安之时,一名道士用梨蜂蜜及各种中药配伍熬制的妙方治好了皇帝的病。从此,道士的妙方成了宫中秘方,直到清朝流入民间。

    周世宗禁佛

    在几次灭佛事件中,后周世宗灭佛是最有影响的一次。周世宗此次灭佛,并没有大量屠杀僧尼焚毁佛经,而是带有一种整顿佛教的性质。但由于中国的佛教已经走向了勉强维持的阶段,经过这一次打击之后,就更显得萧条衰落了。

    ◆周世宗柴荣像

    ◆后周观音造像。后周广顺元年(951)刻制,位于杭州灵隐寺飞来峰。

    延伸阅读

    后周世宗皇后符氏

    周世宗柴荣的皇后符氏,是后晋节度使魏王符彦卿之女。符氏出身名门闺秀,是个聪明果断而胸怀大志的女人。曾嫁给大将军李守贞之子李崇训,后来李守贞据河中反叛,后汉枢密使郭威奉命讨伐,李氏父子畏罪自杀。临死前,要先杀死全家人。符氏匿于帷幔后,李崇训找不到妻子,自杀身亡。符氏从帷幔中走出来,对冲进来的军士说:“我乃魏王之女,郭将军与吾父交往甚厚,速报与郭将军”。郭威闻报,立即前来相认,并把她带回符彦卿的魏王府,让她与父母团圆。郭威非常欣赏符氏的沉稳勇敢,符氏拜郭威为义父。

    郭威养子柴荣镇守澶渊(河南濮阳)。他的夫人刘氏死后,郭威为柴荣提亲,遂纳符氏为继室。郭威死后,柴荣即位,是为世宗,册封符氏为皇后。955年七月二十一日,符皇后于汴梁(河南开封)滋德殿病逝,终年26岁。世宗十分悲痛,为她服丧七日,谥为“宣懿皇后”,葬懿陵。

    成吉思汗开明的宗教政策

    在成吉思汗的事业中,宗教是个严重而复杂的问题。成吉思汗在少年时代崇信萨满教,然而随着其阅历的丰富,地位的巩固,逐渐对宗教产生新的认识,制定了对各种宗教“兼容并包”的政策。这一宗教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被征服者的反抗,对蒙古贵族的得天下和治天下都起到不小的作用。

    ◆成吉思汗像

    ◆北京白云观内邱祖殿邱处机塑像

    延伸阅读

    成吉思汗射飞鹰

    一次成吉思汗在打猎的时候,口渴难耐。正好附近有一洼山泉,他走过去捧起水就喝,正在这时候,突然一只老鹰疾飞而至,成吉思汗虚惊一场,山泉泼得满地都是。喝水的“渴望”被干扰,成吉思汗勃然大怒,抽出腰间的羽箭射杀飞鹰,飞鹰中箭跌落在山顶。成吉思汗爬上山顶,发现飞鹰已经被羽箭穿胸而毙,而死鹰陈尸的山泉水源旁,有条被鹰啄死的大毒蛇。

    成吉思汗恍然大悟:原来飞鹰救了我一命,正因为它刚才屡屡打翻我捧着的水,才使我没有喝下被毒蛇污染了的水。

    明太祖与佛教

    明太祖在位期间,对佛教实行既整顿限制又保护提倡的政策。这一宗教政策的实施,使得明初佛教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佛教诸宗的融通,奠定了后来僧寺分立制度。

    ◆凤阳龙兴寺。位于安徽凤阳县,龙兴寺的前身就是朱元璋早年出家礼佛的皇觉寺。

    ◆南京明孝陵。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寝陵。

    延伸阅读

    朱元璋与童谣

    据《元史五行志》记载:朱元璋是安徽濠州(凤阳)人,家境贫寒。至正四年,在濠州钟离乡的皇觉寺里当了和尚。此后他随郭子兴起义,一步步成为该军统帅,终于于公元1368年攻克了大都,推翻了元朝,建立了大名政权。其实早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就流传着一首童谣:“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三眼和尚,指朱元璋,三眼寓意为超常;瞎马指遍体鳞伤的元朝,因蒙古人被称为马上民族。

    道教皇帝明世宗

    在明代诸帝中崇道最笃者,当数明世宗朱厚璁(嘉靖皇帝)。嘉靖十五年(1536)五月,世宗令人放大火烧掉了169尊佛像13000斤佛骨佛牙等物。这是嘉靖帝对宫内佛教所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清除。至此,明代佛教之厄已极,道教开始兴起。

    ◆明世宗朱厚熜像

    ◆大高玄殿。明嘉靖二十年(1542)年始建,位于北京景山前街西端,明清御用道。

    延伸阅读

    老子与道教

    世人都把老子视为道家创始人,道教的始祖。溯其源,时于西汉河上公作《老子章句》,他把《老子》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故把老子的“五千言”称为《道德经》。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也就是说,老子留给关令尹喜的没有书名,仅以《五千文》称之。《道德经》是河上公给定的书名。后来的文化学术社团,宗教教派,为了以“道德”标榜自己的正统,纷纷牵附于老子,甚者以《道德经》作为教义之一。至于道教教义,也是东晋葛洪,南北朝时陆修静等人,以《抱朴子内篇》“三洞经书”基础而完成的,并非《老子》之旨,也是老子思想得不到正本清源的原因之一。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