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吴襄想起年少风华时背着药囊治病救人,悬壶济世的经历,心中更是觉得不胜唏嘘。
纵使是现在医术精湛,甚至连苦心编撰的医书都已经问世,但耐不住鬓生白发,稍微费些心神就觉得精疲力尽,不像少年时那么生龙活虎。
中医向来讲究精气神,强调的是通过人体自身的循环完成治疗康复,所以开的一些药方子也是增强免疫力或者是降低病情的扩散,但是衰老这种众生不能避免的困难,哪怕是华佗再世,也是束手无策。
按说这把年纪,历经人世沧桑变更,吴襄早就将生死置之于度外,甚至说家中都已经备好了上好的红木棺材,但是耐不住心中遗憾未曾完了。
这么多年,哪怕是吴襄倾囊相授,只不过是教导出了几个医术还算凑合的学生,一身的医学本领总不能无人继承。
而李登云论起医学造诣自然是远胜于吴襄,更是不可能拜在吴襄的门下,总不能说临了临了,这些本领和技巧都要带进黄土里吧。
与钱财权力相同,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赤手空拳的来到世上,身无片缕的离去,唯有一颗返璞归真的童心永久绽放于世间。
再者说,雁过留名,豹死留皮,若是不在这人世遭闯出一番名堂,留下自己的一些见闻,那岂不是枉活一世?
吴襄这种境遇并不是个例,但却也难以开解,毕竟个人的力量在时代大山面前,只能像一粒尘埃般微不足道。
纵使是李登云,也在滚动前行的时代马车前显得那么渺小卑微。
“吴老先生,不要那么悲观了,你的一身医术本领不能浪费了,否则于国于家都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依我之见,大可以开设学说,在学校里开设中医学说,再将未完本的巨着完备编纂,这样的话,哪怕是百年之后,同样是活在人们心中。”
李登云宽慰了吴老郎中,却不料这话让吴襄灵机一动,对呀,未尝不是这个道理,要是单凭收徒制度,自己能带出来的徒弟终究是有限的。
况且怎样甄别徒弟的心性又是一大困难麻烦,既然现代医学成体系学说有专门的科目在学堂,那怎么不能把中医也规范化体系化的培养人才呢?
再想着这些年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人脉和生物,吴襄觉得大有可为,再者说,中医学堂不是为了自己一己之心,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朝廷医学领域发展。
这些年的行医治病,悬壶济世的经验,让吴襄深切明白,在现代科学未曾触及的公社,农村地区仍然有数量相当可观的社员们饱受疾病伤害。
这些人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小病靠挨,大病不治,有些是为了替家里减轻负担,而另一些原因就是因为乡村地区,医疗资源较为简陋。
哪怕是黄岗村和金水湾这种公社,碰到一个头疼脑热的小病,仍然需要跑到镇公社进行抓药救治。
城里的医生不愿意到乡下吃苦受累,而乡下的医生又苦于环境物质落后,难以真正的治病。
再加上各地公社...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