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让其不用外出迎接。
而刘禅在听完诸葛亮这么说之后,竟然连正常的证实流程都不走,就直接乖乖的待在王宫中学习,他一点都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欺骗他。
这要是换做曹丕,在曹操远征归来的时候,有大臣跟他说曹操不让其前去迎接。
曹丕的第一反应肯定觉得,是有人在离间他与曹操的父子之情。
在刘禅的心目中,于诸位长辈之中,他最信任的便是从小教导他礼仪、处事的诸葛亮了。
尽管今日刘禅没有出城迎接刘备,而是继续留在崇文殿中学习,但他的思绪其实早就不自觉的飘到城外。
刘禅身穿一身锦衣袍服,安静的坐在坐席上看
着对面已经垂垂老矣的尹籍。
刘禅继承了刘备不俗的相貌,又因为身份贵重,所以当他穿着华衣锦绣之时,虽然年纪尚轻,但他已经开始散发出一股贵气。
现在刘禅的目光大部分都注视在对面的尹籍身上,但当尹籍低头翻阅典籍之时,刘禅总会悄悄的将目光朝着殿外望去。
听说今日父王将表兄一并带回来了,怎么还没回宫呢?
想念着某人的刘禅在坐席上有些坐不住,而他这副心不在焉的样子,亦被对面的尹籍所察觉到。
尹籍是一时名士,他的性格温和,往日中并不严厉。
但他也知道刘备对刘禅的期望很重,所以他看到如今刘禅这副走神的样子,心中有些不满。
今日他所教授的内容,乃是两汉以来的官职总考。
将来刘禅是要成为一国之君的,官职为君王之权柄,面对这么重要的内容,刘禅怎么能走神呢?
尹籍轻咳几声,将刘禅的目光从殿外拉回来,而后尹籍对刘禅言道:
「今日臣所讲的内容,乃是我大汉之重要官职,太子身肩国运,应当认真倾听才是。」
「不可走神。」
因为尹籍的轻咳,刘禅的思绪被重新拉回了殿内。
面对尹籍有些严厉的教育,刘禅脸上并没有浮现怒色。
他在听到尹籍的教训之后,主动起身对着尹籍一拜道:「禅知错了,还请老师息怒。」
刘禅在对尹籍行礼的同时,脸上亦浮现了真诚的愧色。
看着刘禅的这副表现,尹籍脸上的些许不满渐渐消散。
….
尹籍抚须在心中想道:「也许太子并非聪明绝顶之辈,但其仁爱下士之风,深得大王真传呀。」
尹籍并不是腐儒,不会因为刘禅一点错误就抓住不放,在刘禅认错之后,他让刘禅重新坐下听他讲学。
在刘禅重新坐下后,尹籍为刘禅讲解起了尚书台这个机构。
尚书一职,起源于秦朝,汉承秦制,尚书一职亦流传下来。
当年汉世祖刘秀鉴于西汉晚期的权臣专政,有意削弱相权。
在刘秀的步步削弱之下,太尉、司徒、司空虽居三公高位,名为相,但实际权力则逐渐移于尚书。
在这样的情况下,尚书台这个机构应时而生。
自汉世祖之后,尚书台的机构组织不断完善,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中央政府的中枢机构,号称中台。
「天下枢要,在于尚书。」
在讲完了尚书台这个机构后,尹籍又为刘禅讲解起录尚书事名称的由来。
录尚书事一名由来始于汉武帝时期,那时称领尚书事。
录尚书事并不是独立的官职,常以它官兼领。
当年汉昭帝初立,大将军霍光柄政,与金日磾、上官桀共领尚书事,是为此官之始。
东汉永平十八年,汉章帝初即位,以太傅赵熹、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用「录」代「领」始此。
录为总领之意。录、领职事相近,而权位更重。
后东汉每帝即位,常以三公、大将军、太傅录尚书事。
因为自今汉明帝以来,大汉皇帝都是幼主继位。
所以录尚书事一号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几乎成为每位辅政大臣的标配。
刘禅虽然现在只是汉中王太子,但有识之士都知道,目前天子在曹操手中犹如傀儡,将来大汉国祚大概率要靠刘备来延续。
在这种情况下,刘禅的汉中王太子从某种意义来说,等于是大汉太子。
尹籍认为作为将来大汉的帝王,刘
禅不能不对今汉以来极为重要的尚书台没有了解。
尹籍不愧是当代名士,知识渊博,在他深入简出的讲述之下,刘禅很快就明白了尚书台这个机构的权能地位,以及「录尚书事」一职所带来的巨大权柄。
最后尹籍对着刘禅言道:「自古以来,圣主秉政,贤臣辅政,而时至今日,辅政之要在于尚书。」
「将来太子要善于选拔良才,辅弼太子治理国家,这样天下才能大治。」
「而辅政之臣,务必择选志虑忠淳,功高望重之辈方是国之福祉。」
听到尹籍这么说,刘禅的脸上流露出赞同之色。
但他这时心中因某人的归来,却起了某种心思。
刘禅拱手问尹籍道:「敢问尹师,加录尚书事一号,可有年纪要求?」
刘禅的这个疑问令尹籍一愣,这可把他问住了。
今汉以来,三公、大将军、太傅等职位为了总掌国政,都会加上录尚书事的名号。
可见这种名号乃是位高权重之者才能加,但倒是没有硬性规定说,加录尚书事的名号有什么年纪要求。
毕竟一般等人做到三公那种高位之后,年纪都不会太低了。
因此尹籍思索一番后答道:「这点,倒是不曾有过。」
尹籍的回答令刘禅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
有葛师与表兄辅左他,他很安心。
这时大殿之外,响起了一阵甲胃参拜之声。
听到这声音,尹籍与刘禅都同时意识到有身份不凡的人到来了。
两人的目光都朝着殿门口而去,在不久之后,一位年轻人的身影出现在大殿门口的光亮处。
看着迎光走来的那人,刘禅的脸上流露起掩饰不住的笑容。
他连忙起身,而后快步来到糜旸身前。
好久不见,甚是想念。
糜汉.
酱油拌历史